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立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概论 | 第18-28页 |
2.1 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发展概况 | 第18-22页 |
2.1.1 隐私及隐私权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1.2 网络隐私权内涵 | 第19-20页 |
2.1.3 网络隐私权和传统隐私权的区分 | 第20-22页 |
2.2 网络隐私权的宪法界定 | 第22-24页 |
2.2.1 宪法中网络隐私权含义 | 第22-23页 |
2.2.2 网络隐私权的宪法特性 | 第23-24页 |
2.3 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基础 | 第24-27页 |
2.3.1 价值基础 | 第24-25页 |
2.3.2 现实基础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及宪法保护的必要性 | 第28-41页 |
3.1 网络隐私权侵权主体及方式 | 第28-31页 |
3.1.1 网络隐私权侵权主体 | 第28-29页 |
3.1.2 政府侵犯网络隐私权方式 | 第29-31页 |
3.2 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31-34页 |
3.2.1 .宪法中隐含的隐私权 | 第31页 |
3.2.2 其他公、私法领域对隐私权的规定 | 第31-33页 |
3.2.3 网络及个人信息法律文件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 第33-34页 |
3.3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3.3.1 宪法对网络隐私权定性模糊且没有明确规定 | 第34页 |
3.3.2 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缺乏宪法指引导致立法混乱 | 第34-35页 |
3.3.3 网络隐私权行政侵权严重 | 第35-37页 |
3.3.4 缺乏完善的网络隐私权宪法救济 | 第37-38页 |
3.4 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必要性 | 第38-40页 |
3.4.1 有利于实现保障人格尊严的终极价值 | 第38页 |
3.4.2 有利于建立系统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 | 第38-39页 |
3.4.3 有利于抵御政府公权力机关侵权 | 第39-40页 |
3.4.4 网络隐私权入宪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域外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模式借鉴 | 第41-49页 |
4.1 域外隐私权保护模式 | 第41-46页 |
4.1.1 美国 | 第41-43页 |
4.1.2 德国 | 第43-45页 |
4.1.3 欧盟 | 第45-46页 |
4.2 域外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借鉴 | 第46-48页 |
4.2.1 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要结合本国历史和法律传统 | 第46-47页 |
4.2.2 要确立隐私权的宪法地位 | 第47页 |
4.2.3 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 | 第47-48页 |
4.2.4 将行业自律作为辅助 | 第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构想 | 第49-61页 |
5.1 隐私权入宪为网络隐私权保护提供直接的宪法依据 | 第49-52页 |
5.1.1 调整宪法条款以确定隐私权宪法地位 | 第49-50页 |
5.1.2 通过宪法解释保护网络隐私权 | 第50-52页 |
5.2 依据宪法规范建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立法 | 第52-55页 |
5.2.1 确立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的分散立法模式 | 第52-53页 |
5.2.2 完善《网络安全法》 | 第53-55页 |
5.3 完善网络隐私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 第55-57页 |
5.3.1 完善合宪性审查制度 | 第55-56页 |
5.3.2 完善普通诉讼与合宪性审查制度的衔接 | 第56-57页 |
5.4 强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政府责任 | 第57-59页 |
5.4.1 强化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第57页 |
5.4.2 强化政府监管的具体措施 | 第57-59页 |
5.5 加强行业自律 | 第59-60页 |
5.5.1 加强对行业自律的行政监管 | 第59页 |
5.5.2 加强相关行业的自我监督 | 第59-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