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6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8页 |
1.6.1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开发区 | 第18页 |
2.1.2 土地集约利用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3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 第19页 |
2.1.4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土地区位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榆林开发区土地利用年度变更现状 | 第22-38页 |
3.1 区域概况 | 第22-25页 |
3.1.1 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4页 |
3.1.3 本次评价范围 | 第24-25页 |
3.2 土地利用年度变更状况 | 第25-29页 |
3.2.1 更新建设状况 | 第25-27页 |
3.2.2 更新供应状况 | 第27-29页 |
3.3 年度更新结果 | 第29-38页 |
3.3.1 土地利用状况 | 第29-32页 |
3.3.2 土地供应状况 | 第32-38页 |
第四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第38-43页 |
4.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4.1.1 土地利用度 | 第38-39页 |
4.1.2 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 | 第39页 |
4.1.3 土地利用投入与产出水平 | 第39页 |
4.1.4 可持续的土地集约利用 | 第39-40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2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0-41页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的意义 | 第41页 |
4.2.3 评价指标的测算 | 第41-42页 |
4.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内容 | 第42-43页 |
4.3.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算 | 第42页 |
4.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开发区土地利用指标现状及潜力测算 | 第43-53页 |
5.1 土地利用指标现状值测算与对比 | 第43-48页 |
5.1.1 评价类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 第43页 |
5.1.2 土地利用指标现状值计算 | 第43-45页 |
5.1.3 与前两轮土地利用指标现状值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5.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与对比 | 第48-53页 |
5.2.1 扩展潜力与管理潜力测算 | 第48-50页 |
5.2.2 尚可供地年数测算 | 第50-51页 |
5.2.3 与前两轮潜力测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3-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6.1.1 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符合功能区定位 | 第53页 |
6.1.2 评价范围内土地供应量明显减少,工业向主区外聚集 | 第53-54页 |
6.1.3 主区集约利用潜力较小 | 第54页 |
6.1.4 发展方向区土地开发率有待提高 | 第54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6.2.1 严把土地供应闸口,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第54-55页 |
6.2.2 加强项目用地跟踪管理,提高土地建成率 | 第55页 |
6.2.3 立足发展实际,加快推进开发区扩区调整工作 | 第55页 |
6.2.4 定期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工作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