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28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工程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疲劳理论及试验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2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的评估方法 | 第22-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8页 |
2 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方法研究 | 第28-68页 |
2.1 车体线路运行状态的模拟原理 | 第28-40页 |
2.1.1 车体线路运行状态 | 第28-35页 |
2.1.2 线路运行状态的试验台架模拟 | 第35-40页 |
2.2 全尺寸车体疲劳试验方法 | 第40-52页 |
2.2.1 测点布置方法及线路运行测试 | 第40-43页 |
2.2.2 数据的处理和压缩方法 | 第43-46页 |
2.2.3 基于摇枕加速度积分的线路模拟方法 | 第46-47页 |
2.2.4 基于时域迭代的线路模拟方法 | 第47-50页 |
2.2.5 车体疲劳损伤叠加原理 | 第50-52页 |
2.3 车体疲劳试验方法的验证 | 第52-65页 |
2.3.1 数据的压缩处理验证 | 第53-54页 |
2.3.2 基于摇枕加速度积分的线路运行模拟验证 | 第54-59页 |
2.3.3 基于时域迭代的线路模拟方法验证 | 第59-63页 |
2.3.4 线路模拟方法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3 C70E型通用敞车车体疲劳试验研究 | 第68-84页 |
3.1 车体疲劳试验程序 | 第68-69页 |
3.2 布置车体测点 | 第69-70页 |
3.3 线路动态响应信号测试及数据的前期处理 | 第70-75页 |
3.3.1 线路动态响应信号测试 | 第70-72页 |
3.3.2 数据的前期处理 | 第72-75页 |
3.4 通过车体枕梁加速度迭代油缸驱动载荷 | 第75-82页 |
3.4.1 数据的压缩处理 | 第75-76页 |
3.4.2 线路模拟试验 | 第76-82页 |
3.5 车体疲劳试验 | 第82-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4 车体疲劳试验与仿真对比验证 | 第84-104页 |
4.1 仿真原理 | 第84-86页 |
4.2 台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 第86-93页 |
4.2.1 传统的车体仿真计算模型 | 第86-87页 |
4.2.2 刚柔耦合多体计算模型 | 第87-93页 |
4.3 实物试验与仿真计算结果对比 | 第93-101页 |
4.3.1 系统输入的驱动文件 | 第93-94页 |
4.3.2 摇枕振动状态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 第94-97页 |
4.3.3 车体振动状态与受力状态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 第97-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5 基于结构应力法的车体焊缝疲劳寿命评估 | 第104-124页 |
5.1 结构应力法定义及含缺陷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原理 | 第104-111页 |
5.1.1 结构应力法定义 | 第104-107页 |
5.1.2 含缺陷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原理 | 第107-111页 |
5.2 基于结构应力法的C70E敞车的疲劳寿命评估 | 第111-118页 |
5.2.1 带焊缝的车体有限元模型 | 第111-112页 |
5.2.2 北京到成都的试验台模型的载荷谱统计 | 第112-116页 |
5.2.3 结构应力法疲劳评估 | 第116-118页 |
5.3 含缺陷结构的疲劳寿命定量评估 | 第118-122页 |
5.3.1 含缺陷的典型焊接接头的寿命评估 | 第118-119页 |
5.3.2 含缺陷的牵枕结构的寿命评估 | 第119-12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4-125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6.3 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4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