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地裂缝的分布和研究现状 | 第15-28页 |
1.2.1 国外地裂缝的分布和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2 国内地裂缝的分布现状 | 第20-24页 |
1.2.3 国内地裂缝成因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 地球关键带研究现状 | 第28-34页 |
1.3.1 地球关键带的提出与发展历程 | 第28-32页 |
1.3.2 地球关键带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4-35页 |
1.4.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5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渭北台塬地裂缝的基本特征 | 第39-63页 |
2.1 地裂缝的发育概况 | 第39-41页 |
2.2 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 第41-48页 |
2.2.1 地裂缝的空间特征 | 第41-45页 |
2.2.2 地裂缝的分布特征 | 第45-48页 |
2.2.3 小结 | 第48页 |
2.3 地裂缝的平面形态特征 | 第48-53页 |
2.3.1 总体形态 | 第49-51页 |
2.3.2 局部形态 | 第51-53页 |
2.3.3 小结 | 第53页 |
2.4 地裂缝的剖面结构特征 | 第53-58页 |
2.5 地裂缝的运动特征与活动特征 | 第58-59页 |
2.5.1 地裂缝的运动特征 | 第58-59页 |
2.5.2 地裂缝的活动特征 | 第59页 |
2.6 地裂缝的灾害特征 | 第59-63页 |
第三章 渭北台塬地球关键带的组成、结构与演化 | 第63-96页 |
3.1 区域地质构造格局 | 第64-65页 |
3.2 深部地质构造模型 | 第65-68页 |
3.3 基底结构地质模型 | 第68-72页 |
3.3.1 基底构造特征 | 第68-69页 |
3.3.2 断块结构特征 | 第69-72页 |
3.4 地球关键带结构模型 | 第72-96页 |
3.4.1 固市凹陷地质构造模型 | 第73-79页 |
3.4.1.1 基底构造模型 | 第73-74页 |
3.4.1.2 断裂构造模型 | 第74-78页 |
3.4.1.3 关键带地质模型 | 第78-79页 |
3.4.2 大荔地区地球关键带地质结构模型 | 第79-96页 |
3.4.2.1 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 | 第79-87页 |
3.4.2.2 地质构造 | 第87-93页 |
3.4.2.3 地球关键带地质模型 | 第93-96页 |
第四章 构造作用下地球关键带破裂成缝的机制与过程 | 第96-129页 |
4.1 下伏构造对地球关键带破裂的成缝机制 | 第96-103页 |
4.1.1 地裂缝概况 | 第96-97页 |
4.1.2 地裂缝剖面结构特征 | 第97-98页 |
4.1.3 地裂缝浅部破裂特征 | 第98-102页 |
4.1.4 下伏构造对地球关键带破裂成缝的控制作用 | 第102-103页 |
4.2 断裂蠕滑对地球关键带破裂的成缝机制 | 第103-111页 |
4.2.1 地裂缝概况 | 第103-104页 |
4.2.2 地裂缝剖面结构特征 | 第104-106页 |
4.2.3 地裂缝浅部破裂特征 | 第106-109页 |
4.2.4 断裂蠕滑对地球关键带破裂成缝的开启机制 | 第109-111页 |
4.3 地震活动对地球关键带破裂的成缝机制 | 第111-127页 |
4.3.1 地震概况 | 第111-114页 |
4.3.2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 第114-116页 |
4.3.3 边界条件与阻尼的确定 | 第116-117页 |
4.3.4 输入荷载的校正 | 第117-121页 |
4.3.5 网格划分 | 第121页 |
4.3.6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1-125页 |
4.3.7 地震动的地裂缝启裂机理 | 第125-127页 |
4.4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五章 人类水事活动下地球关键带破裂成缝的机制与过程 | 第129-156页 |
5.1 抽水作用下地球关键带已有破裂的复活与扩展机制 | 第129-141页 |
5.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29-131页 |
5.1.2 参数选取与边界条件 | 第131页 |
5.1.3 工况设计及相应初始条件 | 第131-132页 |
5.1.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32-138页 |
5.1.4.1 X-dis结果分析 | 第132-133页 |
5.1.4.2 Z-dis结果及分析 | 第133-135页 |
5.1.4.3 XX-strain Increment结果及分析 | 第135-136页 |
5.1.4.4 XZ-strain Increment结果及分析 | 第136-137页 |
5.1.4.5 Z-stress结果及分析 | 第137-138页 |
5.1.5 地下水位变动的地裂缝启裂机理 | 第138-141页 |
5.2 表水渗透对地球关键带破裂成缝的机制与过程 | 第141-147页 |
5.2.1 泾阳地裂缝发育概况 | 第142-143页 |
5.2.2 泾阳地裂缝剖面结构特征 | 第143页 |
5.2.3 泾阳地裂缝浅部破裂特征 | 第143页 |
5.2.4 泾阳地裂缝成因分析 | 第143-145页 |
5.2.5 渗透潜蚀对地球关键带破裂成缝的机制与过程 | 第145-147页 |
5.3 黄土湿陷性对地球关键带破裂成缝的机制与过程 | 第147-155页 |
5.3.1 西白村地裂缝发育概况 | 第147-148页 |
5.3.2 西白村地裂缝的浅部破裂特征 | 第148-149页 |
5.3.3 西白村地裂缝发育区的土体特征 | 第149-153页 |
5.3.4 地裂缝的发展趋势 | 第153-154页 |
5.3.5 黄土湿陷对地球关键带破裂成缝的机制与过程 | 第154-155页 |
5.4 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六章 渭北台塬地裂缝的成因模式与成因机理 | 第156-161页 |
6.1 渭北台塬地裂缝的成因模式 | 第156-159页 |
6.2 渭北台塬地裂缝成因机理 | 第159-1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61-162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0-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