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湿沉降化学组成与大气污染源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3 特色和创新点第15页
        1.3.4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17-20页
    2.1 自然环境第17-18页
    2.2 社会经济环境第18页
    2.3 空气质量环境第18-20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概述第20-26页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20-22页
        3.1.1 采样点概括第20页
        3.1.2 采样装置和方法第20-21页
        3.1.3 样品分析第21-22页
    3.2 监测数据第22页
    3.3 研究方法第22-25页
        3.3.1 中和分析第22页
        3.3.2 PMF模型第22-24页
        3.3.3 HYSPLIT模型第24页
        3.3.4 聚类分析第24-25页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5-26页
第四章 湿沉降过程中化学组成和污染物变化第26-42页
    4.1 降水pH值变化特征第26-27页
    4.2 阴阳离子变化特征第27-30页
    4.3 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第30-31页
    4.4 阴离子当量浓度变化第31-35页
    4.5 阳离子当量浓度变化第35-38页
    4.6 NH_4~+和NO_3~-当量浓度变化第38-40页
    4.7 中和因子分析第40页
    4.8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湿沉降化学组成和污染物季节变化第42-49页
    5.1 降水pH值变化第42-43页
    5.2 阴阳离子季节变化第43-44页
    5.3 水化学组成季节特征第44-45页
    5.4 空气污染物季节变化第45-47页
    5.5 西安市和长安区PM2.5/PM10分析第47-48页
    5.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污染物来源解析第49-58页
    6.1 PMF解析本地源第49-52页
    6.2 HYSPLIT模型解析外地源第52-54页
    6.3 后向轨迹频率分布第54-56页
    6.4 相关性分析第56页
    6.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1页
    7.1 结论第58-60页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金属改性铈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甲苯研究
下一篇:硫酸盐还原菌与解磷菌联合修复Cd污染土壤--稳定性与机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