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沉降化学组成与大气污染源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特色和创新点 | 第15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2.1 自然环境 | 第17-18页 |
2.2 社会经济环境 | 第18页 |
2.3 空气质量环境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概述 | 第20-26页 |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0-22页 |
3.1.1 采样点概括 | 第20页 |
3.1.2 采样装置和方法 | 第20-21页 |
3.1.3 样品分析 | 第21-22页 |
3.2 监测数据 | 第2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3.3.1 中和分析 | 第22页 |
3.3.2 PMF模型 | 第22-24页 |
3.3.3 HYSPLIT模型 | 第24页 |
3.3.4 聚类分析 | 第24-25页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湿沉降过程中化学组成和污染物变化 | 第26-42页 |
4.1 降水pH值变化特征 | 第26-27页 |
4.2 阴阳离子变化特征 | 第27-30页 |
4.3 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4.4 阴离子当量浓度变化 | 第31-35页 |
4.5 阳离子当量浓度变化 | 第35-38页 |
4.6 NH_4~+和NO_3~-当量浓度变化 | 第38-40页 |
4.7 中和因子分析 | 第4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湿沉降化学组成和污染物季节变化 | 第42-49页 |
5.1 降水pH值变化 | 第42-43页 |
5.2 阴阳离子季节变化 | 第43-44页 |
5.3 水化学组成季节特征 | 第44-45页 |
5.4 空气污染物季节变化 | 第45-47页 |
5.5 西安市和长安区PM2.5/PM10分析 | 第47-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污染物来源解析 | 第49-58页 |
6.1 PMF解析本地源 | 第49-52页 |
6.2 HYSPLIT模型解析外地源 | 第52-54页 |
6.3 后向轨迹频率分布 | 第54-56页 |
6.4 相关性分析 | 第5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7.1 结论 | 第58-60页 |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