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0-11页 |
1.2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镉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法 | 第11页 |
1.2.2 镉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法 | 第11-12页 |
1.2.3 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法 | 第12页 |
1.3 硫酸盐还原菌和解磷菌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硫酸盐还原菌 | 第13页 |
1.3.2 解磷菌 | 第13-14页 |
1.4 硫酸盐还原菌与解磷菌修复重金属污染面临的问题 | 第14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硫酸盐还原菌和解磷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定 | 第16-23页 |
2.1 材料 | 第16-17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2.1.2 培养基 | 第16页 |
2.1.3 试剂 | 第16-17页 |
2.1.4 菌种来源 | 第17页 |
2.2 方法 | 第17-18页 |
2.2.1 细菌不同形态的观察 | 第17-18页 |
2.2.2 供试菌株的鉴定 | 第1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2页 |
2.3.1 供试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 | 第18-19页 |
2.3.2 供试菌株的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 | 第19页 |
2.3.3 供试菌株的电镜形态 | 第19-20页 |
2.3.4 供试菌株的鉴定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硫酸盐还原菌和解磷菌联合修复Cd污染土壤 | 第23-37页 |
3.1 材料 | 第23-24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3.1.2 供试土壤 | 第23-24页 |
3.2 方法 | 第24-27页 |
3.2.1 Cd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3.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3.2.3 BCR连续提取法 | 第25页 |
3.2.4 对不同梯度Cd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案 | 第25-26页 |
3.2.5 细菌修复Cd污染土壤的BCR形态长期监测 | 第26页 |
3.2.6 TCLP法评价Cd污染土壤修复效果 | 第26-27页 |
3.2.7 土壤修复效果的稳定性实验 | 第2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3.3.1 微生物对不同Cd浓度梯度土壤的修复效果 | 第27-29页 |
3.3.2 微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变化 | 第29-32页 |
3.3.3 微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稳定性 | 第32-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硫酸盐还原菌和解磷菌联合修复Cd污染的机理探讨 | 第37-60页 |
4.1 材料 | 第37-38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4.1.2 试剂 | 第37-38页 |
4.1.3 培养基 | 第38页 |
4.2 方法 | 第38-43页 |
4.2.1 含镉溶液中细菌的生长曲线 | 第38-39页 |
4.2.2 供试细菌的生物转化能力 | 第39-41页 |
4.2.3 细菌对Cd~(2+)的吸附过程与沉淀过程及其产物的制备 | 第41-42页 |
4.2.4 吸附产物的FTIR分析 | 第42页 |
4.2.5 沉淀产物的SEM-EDX分析 | 第42页 |
4.2.6 沉淀产物的XRD分析 | 第42页 |
4.2.7 吸附与沉淀产物的稳定性实验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8页 |
4.3.1 供试菌株的耐镉能力 | 第43-46页 |
4.3.2 硫酸盐还原菌和解磷菌联合修复的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4.3.3 耐镉细菌的吸附作用 | 第48-51页 |
4.3.4 耐镉细菌的沉淀作用 | 第51-54页 |
4.3.5 耐镉细菌对Cd污染的修复稳定性 | 第54-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