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双排抗滑桩受力影响因素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9页
        1.2.1 抗滑桩发展历史第15-17页
        1.2.2 双排抗滑桩研究现状第17-27页
        1.2.3 抗滑桩裂缝判断与控制方法研究现状第27-29页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9-30页
        1.3.1 计算模型存在的问题第29页
        1.3.2 影响双排抗滑桩力学性能因素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9-30页
        1.3.3 抗滑桩裂缝判断与防治方式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0页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30-32页
        1.4.1 研究目标第30页
        1.4.2 研究内容第30-32页
2 基于桩周土体位移的双排抗滑桩力学计算模型第32-44页
    2.1 控制方程第32-34页
        2.1.1 后排抗滑桩挠度控制方程第33-34页
        2.1.2 前排抗滑桩挠度控制方程第34页
    2.2 连续条件与边界条件第34-37页
        2.2.1 后排抗滑桩连续条件与边界条件第35-36页
        2.2.2 前排抗滑桩连续条件与边界条件第36-37页
    2.3 桩顶连梁静力平衡与变形协调条件第37-38页
    2.4 模型验证第38-42页
        2.4.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第38-40页
        2.4.2 计算结果对比第40-41页
        2.4.3 讨论第41-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3 锚固深度对双排抗滑桩受力的影响第44-70页
    3.1 建立模型第44-47页
        3.1.1 模型尺寸第44-45页
        3.1.2 边界条件第45-47页
    3.2 研究方案第47页
    3.3 计算结果第47-67页
        3.3.1 锚固深度对侧向位移的影响第47-51页
        3.3.2 锚固深度对弯矩的影响第51-55页
        3.3.3 锚固深度对剪力的影响第55-59页
        3.3.4 锚固深度对抗滑力的影响第59-61页
        3.3.5 锚固深度对桩侧土压力的影响第61-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70页
4 前后排桩施工时间差对双排抗滑桩受力影响第70-96页
    4.1 考虑施工时间差的双排抗滑桩计算模型第70-80页
        4.1.1 基本假设与建模思路第70-71页
        4.1.2 控制方程第71-77页
        4.1.3 基于桩顶位移的双排抗滑桩弯矩表达式第77-80页
    4.2 工程案例第80-84页
        4.2.1 工程概况第80-81页
        4.2.2 治理措施第81页
        4.2.3 监测仪器布置第81-84页
    4.3 计算结果第84-94页
        4.3.1 计算结果验证第84-89页
        4.3.2 单排桩与双排桩对比第89-90页
        4.3.3 施工时间差对双排抗滑桩弯矩的影响第90-91页
        4.3.4 合理施工时间差的确定第91-92页
        4.3.5 考虑施工时间差时抗弯刚度对弯矩分配的影响第92-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5 抗滑桩裂缝判断与裂缝控制方法第96-108页
    5.1 基于桩顶位移的裂缝判别方法第96-98页
    5.2 竖向预应力抗滑桩第98-100页
        5.2.1 竖向预应力设计值的确定第98-99页
        5.2.2 锚固深度的确定第99页
        5.2.3 预应力施加步骤第99-100页
    5.3 应用实例第100-106页
        5.3.1 计算参数取值第100-101页
        5.3.2 结果对比第101-104页
        5.3.3 竖向预应力对裂缝的控制第104-106页
    5.4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8-112页
    6.1 主要结论第108-110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7页
作者简历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构时域辨识方法及传感器优化布置问题研究
下一篇:动态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