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球类运动论文--网球论文

李娜网球技术态势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以2010-2014年大满贯赛事为例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依据第9页
    1.2 选题的意义第9页
    1.3 文献综述第9-13页
        1.3.1 对李娜的技术研究第9-12页
        1.3.2 我国女子网球发展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3-15页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5-17页
    2.1 研究对象第15页
    2.2 研究方法第15-17页
        2.2.1 录像统计法第15页
        2.2.2 文献资料法第15页
        2.2.3 比较研究法第15页
        2.2.4 数理统计法第15页
        2.2.5 统计操作第15-17页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7-63页
    3.1 2010-2014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相关数据的比较第17-28页
        3.1.1 发球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17-20页
        3.1.2 接发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20-23页
        3.1.3 相持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23-28页
    3.2 2010-2014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相关数据的比较第28-36页
        3.2.1 发球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28-30页
        3.2.2 接发球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30-32页
        3.2.3 相持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32-36页
    3.3 2010-2014李娜在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相关数据的比较第36-44页
        3.3.1 发球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36-38页
        3.3.2 接发球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38-40页
        3.3.3 相持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40-44页
    3.4 2010-2014李娜在美国网球公开赛相关数据的比较第44-51页
        3.4.1 发球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44-46页
        3.4.2 接发球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46-47页
        3.4.3 相持阶段的技术运用情况第47-51页
    3.5 李娜在四大满贯不同场地类型的特点第51-56页
        3.5.1 三种不同类型场地的发球阶段分析第51-52页
        3.5.2 三种不同类型场地的进攻性接发球分析第52页
        3.5.3 三种不同类型场地的相持阶段分析第52-56页
    3.6 从四大满贯看李娜技术特点第56-59页
        3.6.1 发球技术更稳定第56-57页
        3.6.2 进攻性接发球技术更到位第57页
        3.6.3 李娜为底线型选手第57-58页
        3.6.4 非常规技术使用率和得分率低第58页
        3.6.5 2013年李娜非常规技术有所改变第58-59页
        3.6.6 上网截击明显提升第59页
        3.6.7 挑高球和放小球技术使用率低第59页
    3.7 与其他中国金花技术比较第59-63页
        3.7.1 发球技术比较第59-60页
        3.7.2 相持技术比较第60-61页
        3.7.3 非常规技术比较第61-63页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第63-65页
    4.1 结论第63页
    4.2 建议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73页
个人简历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板块周期理论视角下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训练内容研究
下一篇: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竞争性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