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的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4.2 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 | 第16页 |
1.4.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张澜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18-28页 |
2.1 张澜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8-21页 |
2.1.1 中华传统文化熏陶 | 第18页 |
2.1.2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 第18-19页 |
2.1.3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 | 第19-20页 |
2.1.4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 张澜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1-23页 |
2.2.1 甲午战争的惨败 | 第21页 |
2.2.2 维新思想的传播 | 第21-22页 |
2.2.3 清末新政的实行 | 第22页 |
2.2.4 工业文明的兴起 | 第22-23页 |
2.2.5 实业救国的影响 | 第23页 |
2.3 张澜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3-28页 |
2.3.1 张澜教育思想的启蒙阶段 | 第24页 |
2.3.2 张澜教育思想的发轫阶段 | 第24-26页 |
2.3.3 张澜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 | 第26页 |
2.3.4 张澜教育思想的成熟阶段 | 第26-28页 |
3 张澜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8-41页 |
3.1 探索实业教育为主的模式 | 第28-30页 |
3.1.1 实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 | 第28页 |
3.1.2 实业教育与地方自治相结合 | 第28-30页 |
3.1.3 实业教育与传播新思想结合 | 第30页 |
3.2 推行民主科学的教育改革 | 第30-33页 |
3.2.1 推崇弘扬“五四”精神 | 第30-31页 |
3.2.2 建立民主化的管理体制 | 第31-32页 |
3.2.3 科学优化学科课程设置 | 第32-33页 |
3.3 形成开放自由的办学特色 | 第33-36页 |
3.3.1 教师聘用任人唯贤 | 第33-34页 |
3.3.2 主张学术思想自由 | 第34-35页 |
3.3.3 支持社团自由创建 | 第35-36页 |
3.4 坚持公平共享的教育宗旨 | 第36-38页 |
3.4.1 提倡男女平等 | 第36-37页 |
3.4.2 提倡平民教育 | 第37-38页 |
3.5 关心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 第38-41页 |
3.5.1 坚持争取教育经费独立 | 第38-39页 |
3.5.2 倍加关注师生革命动态 | 第39-40页 |
3.5.3 全面维护学生学习权利 | 第40-41页 |
4 对张澜教育思想及实践的评价 | 第41-56页 |
4.1 张澜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历史功绩 | 第41-48页 |
4.1.1 推动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 第41-42页 |
4.1.2 培养了大批的中国近现代优秀人才 | 第42-44页 |
4.1.3 弘扬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第44-45页 |
4.1.4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 | 第45-48页 |
4.2 张澜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历史局限 | 第48-50页 |
4.2.1 民族资产阶级身份的自身局限 | 第48页 |
4.2.2 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 第48-49页 |
4.2.3 政治追求中断了教育连续开展 | 第49-50页 |
4.3 张澜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当代价值 | 第50-56页 |
4.3.1 教育发展要因地制宜和应时代所需 | 第50-52页 |
4.3.2 德育工作开展和科学知识传授并举 | 第52-53页 |
4.3.3 平民教育符合全民教育的内在需要 | 第53-54页 |
4.3.4 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任人唯贤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A 张澜教育实践历程(1872-1955)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