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斜拉桥拉索风致振动概述 | 第9-12页 |
1.1.1 斜拉桥拉索风致振动类型 | 第9-10页 |
1.1.2 斜拉桥风致振动控制 | 第10-12页 |
1.2 斜拉桥拉索风洞试验及数值计算发展概述 | 第12-14页 |
1.2.1 风洞试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对斜拉索风雨激振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页 |
1.3 拉索振动半主动,主动控制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风雨激振研究中的不足 | 第15-16页 |
1.5 本文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拉索风雨激振理论建模 | 第18-29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拉索模型理论分析 | 第18-22页 |
2.2.1 山口解析模型 | 第18-21页 |
2.2.2 彼尔和纳拉特解析模型 | 第21页 |
2.2.3 吉尔茨和范斯他尔杜因宁的解析模型 | 第21-22页 |
2.3 三维连续弹性理论模型 | 第22-28页 |
2.3.1 拉索运动方程 | 第23-26页 |
2.3.2 拉索静力构形 | 第26页 |
2.3.3 雨线运动方程 | 第26页 |
2.3.4 带上雨线的空间拉索的气动力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附加人工雨线三维拉索气动力方程 | 第29-41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 第29-34页 |
3.2.1 基本概念 | 第29-31页 |
3.2.2 质量守恒 | 第31-32页 |
3.2.3 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N-S方程) | 第32-34页 |
3.3 基于CFD技术的三维拉索气动力系数计算 | 第34-36页 |
3.3.1 计算工况 | 第34-35页 |
3.3.2 计算结果验证 | 第35-36页 |
3.4 气动力拟合 | 第36-40页 |
3.4.1 阻力系数 | 第36-38页 |
3.4.2 升力系数 | 第38-40页 |
3.4.3 气动力方程时间函数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实桥三维斜拉索风雨振分析模型 | 第41-67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ANSYS风雨激振分析模型 | 第41-48页 |
4.2.1 ANSYS计算方法 | 第41-44页 |
4.2.2 模型建立及动力特性分析 | 第44-45页 |
4.2.3 模型参数选取及工况确定 | 第45-48页 |
4.3 拉索风雨激振特性 | 第48-56页 |
4.3.1 风速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2 雨线初始振幅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3 雨线初始位置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4 雨向角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 拉索风雨激振最佳阻尼比的确定 | 第56-65页 |
4.4.1 概述 | 第56-57页 |
4.4.2 风速影响下的拉索最佳阻尼比 | 第57-60页 |
4.4.3 雨线初始振幅影响下的拉索最佳阻尼比 | 第60-62页 |
4.4.4 雨线初始位置影响下的拉索最佳阻尼比 | 第62-64页 |
4.4.5 风向角影响下的拉索最佳阻尼比 | 第64-65页 |
4.4.6 最佳阻尼比的确定 | 第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三维弹性节段斜拉索模型风洞试验 | 第67-80页 |
5.1 概述 | 第67页 |
5.2 模型相似理论 | 第67-70页 |
5.2.1 相似理论概述 | 第67-69页 |
5.2.2 弹性节段模型相似理论 | 第69-70页 |
5.3 拉索弹性节段模型风洞试验 | 第70-76页 |
5.3.1 试验设备 | 第70-72页 |
5.3.2 试验方法及模型参数 | 第72-76页 |
5.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6-79页 |
5.4.1 风速影响 | 第76-77页 |
5.4.2 风向角影响 | 第77-78页 |
5.4.3 不同雨线初始位置影响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80页 |
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