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冲击系数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坡桥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方案 | 第16-19页 |
1.3.1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坡桥自振特性研究 | 第19-46页 |
2.1 简支板桥跨径对桥梁结构自振特性影响的研究 | 第19-21页 |
2.1.1 坡桥有限元模型 | 第19-20页 |
2.1.2 桥梁结构自振特性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2.2 简支坡桥支座设置方向对桥梁自振特性影响的研究 | 第21-27页 |
2.2.1 纵坡坡度的选取 | 第21页 |
2.2.2 支座水平方向设置 | 第21-25页 |
2.2.3 支座垂直主梁方向设置 | 第25-27页 |
2.3 简支梁支座类型对桥梁自振特性影响的研究 | 第27-30页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2.3.2 支座水平方向设置四种模式桥梁基频研究 | 第28-30页 |
2.3.3 支座垂直主梁方向四种模式桥梁基频研究 | 第30页 |
2.4 连续梁支座设置方向对桥梁动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 第30-36页 |
2.4.1 连续梁单向纵坡坡度的设置 | 第30-32页 |
2.4.2 支座水平方向设置 | 第32-35页 |
2.4.3 支座垂直于主梁方向设置 | 第35-36页 |
2.5 连续梁支座类型对自振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36-39页 |
2.5.1 支座水平方向设置基频研究 | 第38-39页 |
2.5.2 支座垂直主梁方向设置基频研究 | 第39页 |
2.6 连续梁双向纵坡设置对自振特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2.7 室内试验分析 | 第41-44页 |
2.7.1 实验材料、器械 | 第41页 |
2.7.2 实验过程 | 第41-42页 |
2.7.3 基频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坡桥车载响应及冲击系数研究 | 第46-72页 |
3.1 基于规范法冲击系数研究 | 第46-50页 |
3.1.1 简支梁冲击系数研究 | 第46-49页 |
3.1.2 连续梁单向纵坡冲击系数研究 | 第49-50页 |
3.1.3 连续梁双向纵坡冲击系数研究 | 第50页 |
3.2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连续梁动力特性研究 | 第50-71页 |
3.2.1 车辆模型 | 第50-51页 |
3.2.2 工况的选取 | 第51-54页 |
3.2.3 单向纵坡挠度响应及冲击系数研究 | 第54-59页 |
3.2.4 单向纵坡弯矩响应及冲击系数研究 | 第59-65页 |
3.2.5 双向纵坡挠度冲击系数研究 | 第65-68页 |
3.2.6 双向纵坡弯矩冲击系数研究 | 第68-7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坡桥振动减速带设置分析 | 第72-93页 |
4.1 桥梁减速带设置的意义 | 第72页 |
4.2 有限元模型 | 第72-73页 |
4.2.1 桥梁及车辆模型 | 第72页 |
4.2.2 减速带模型模拟 | 第72-73页 |
4.3 工况的选取 | 第73-79页 |
4.4 减速带设置数量对坡桥动力响应影响研究 | 第79-83页 |
4.5 减速带间距对坡桥动力响应影响研究 | 第83-86页 |
4.6 坡桥减速带设置位置研究 | 第86-90页 |
4.7 减速带合理设置的措施建议 | 第90-9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附录Ⅰ 减速带间隔相同组数不同时挠度冲击系数计算结果 | 第98-103页 |
附录Ⅱ 减速带组数相同间隔不同工况挠度冲击系数计算结果 | 第103-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