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

普洱盆地地下热水赋存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进展第12-17页
        1.2.1 地热资源类型第13-15页
        1.2.2 常用地热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19-21页
第二章 普洱盆地地热田地质特征第21-35页
    2.1 自然概况第21-22页
        2.1.1 地形地貌第21-22页
        2.1.2 气象水文第22页
    2.2 区域地层富水性第22-27页
        2.2.1 上古生界第24页
        2.2.2 中生界第24-25页
        2.2.3 新生界第25-27页
    2.3 区域构造背景第27-29页
        2.3.1 大地构造位置第27页
        2.3.2 区域地质构造第27-29页
    2.4 普洱盆地地质构造特征第29-31页
        2.4.1 基底构造第30页
        2.4.2 新构造运动第30-31页
    2.5 岩浆岩第31-32页
    2.6 区域水热活动第32-35页
        2.6.1 温泉的空间展布第32页
        2.6.2 温泉特征第32-33页
        2.6.3 地震活动与地下热水的联系第33-35页
第三章 普洱盆地地热田概念模型第35-43页
    3.1 地球物理特征第35-39页
        3.1.1 重力场异常第35-36页
        3.1.2 大地电磁测深(MT)第36-38页
        3.1.3 航磁信息第38-39页
        3.1.4 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第39页
    3.2 地热田范围确定第39-40页
    3.3 热源第40页
    3.4 热储层、热通道与盖层第40-42页
        3.4.1 热储层第40-41页
        3.4.2 热通道第41页
        3.4.3 盖层特征第41-42页
    3.5 概念模型第42-43页
第四章 地下热水赋存特征第43-51页
    4.1 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第43-46页
        4.1.1 盆地第四系特征第43-44页
        4.1.2 第四系含水层的赋水性第44-45页
        4.1.3 盆地基底地层及赋水性第45-46页
        4.1.4 地下水补给条件第46页
    4.2 地下热水赋存的影响因素第46-49页
        4.2.1 地下热水赋存的地形地貌第46-47页
        4.2.2 断裂构造对地下热水的主导作用第47-48页
        4.2.3 地下热水赋存的地层岩性第48-49页
    4.3 温泉水流量变化特征第49-50页
    4.4 地下热水赋存特征第50-51页
第五章 普洱盆地地下热水形成机理第51-75页
    5.1 地温场特征第51-56页
        5.1.1 区域地温场背景第51-53页
        5.1.2 普洱盆地地温场第53-55页
        5.1.3 普洱盆地地温场异常的影响因素第55-56页
    5.2 温泉水化学特征第56-59页
        5.2.1 水化学成分第57页
        5.2.2 综合指数分析第57-59页
    5.3 热储温度估算第59-70页
        5.3.1 地热温标的概念及发展第60-61页
        5.3.2 热储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第61-64页
        5.3.3 水-岩平衡判断第64-65页
        5.3.4 SiO_2-热焓模型第65-68页
        5.3.5 热储温度计算第68-70页
    5.4 热流体补给来源第70-72页
        5.4.1 大气降水第70-71页
        5.4.2 其他补给来源第71-72页
    5.5 热水循环深度第72页
    5.6 热运移模式第72-73页
    5.7 地热田形成机理分析第73-75页
第六章 结论第75-77页
致谢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第84页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参与项目目录)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与河流发育年代研究
下一篇:喀斯特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产流及碳氮流失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