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

喀斯特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产流及碳氮流失过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6页
        1.2.1 喀斯特坡地水文过程研究第8-10页
        1.2.2 水文驱动下的喀斯特坡地养分流失第10-13页
        1.2.3 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坡地水文过程中的应用第13-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案第16-23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6-17页
    2.2 研究内容第17页
    2.3 研究方法第17-21页
        2.3.1 试验设计第17-19页
        2.3.2 水样收集第19页
        2.3.3 样品分析第19-21页
        2.3.4 数据分析第21页
    2.4 研究创新点第21-22页
    2.5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三章 降雨特性及径流运动特征第23-33页
    3.1 降雨特性分析第23-25页
        3.1.1 降雨要素第23-24页
        3.1.2 大气降水线及降雨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特征第24-25页
    3.2 降雨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第25-27页
        3.2.1 降雨入渗形式第25页
        3.2.2 降雨-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第25-27页
    3.3 不同径流路径中同位素值对降雨的响应第27-31页
        3.3.1 不同水文路径和雨水中氢氧同位素值的统计特征第27-28页
        3.3.2 不同水文路径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值的变化过程第28-31页
        3.3.3 径流量与氢氧同位素值之间的相关性第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产流过程和碳氮流失特征第33-53页
    4.1 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降雨水量分配第33-34页
    4.2 降雨条件下不同水文路径的产流过程第34-39页
        4.2.1 产流过程第34-36页
        4.2.2 降雨后退水回归分析第36-39页
    4.3 降雨影响下的碳氮迁移过程第39-47页
        4.3.1 降雨过程的碳氮变化特征第39页
        4.3.2 硝态氮的流失过程第39-41页
        4.3.3 铵态氮的流失过程第41-43页
        4.3.4 全氮的流失过程第43-45页
        4.3.5 TOC的流失过程第45-47页
    4.4 不同水文路径中碳氮差异性分析第47-52页
        4.4.1 降雨过程中不同水文路径对碳氮流失的贡献第47-50页
        4.4.2 不同水文路径对碳氮流失总量的贡献第50-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的产流和养分流失特征分析第53-63页
    5.1 不同水文路径中δD值和δ~(18)O值的特征描述第53-55页
    5.2 不同水文路径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特征第55-56页
    5.3 应用δD值和δ~(18)O值划分不同水文路径的“新旧水”比例第56-60页
        5.3.1 主要水文路径的“新旧水”比例第56-57页
        5.3.2 不同水文路径中“新水”比例的变化过程第57-58页
        5.3.3 不同水文路径中“新旧水”比例与碳氮流失之间的关系第58-60页
    5.4 “新旧水”比例与碳氮流失总量贡献率之间的关系第60-61页
    5.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6页
    6.1 结论第63-65页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个人简历、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普洱盆地地下热水赋存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下一篇: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数据的空间贝叶斯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