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1-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2页 |
2.1.3 气候水文 | 第22页 |
2.2 剖面描述 | 第22-24页 |
2.2.1 城北剖面 | 第23-24页 |
2.2.2 溪口剖面 | 第24页 |
2.3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 第24-26页 |
2.3.1 ESR测年样品采集 | 第24-26页 |
2.3.2 古地磁测年样品采集 | 第26页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2.4.1 ESR测年方法 | 第26-27页 |
2.4.2 古地磁测年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年代 | 第29-44页 |
3.1 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年代 | 第29-35页 |
3.1.1 ESR测年结果 | 第29-31页 |
3.1.2 古地磁测年结果 | 第31-33页 |
3.1.3 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年代 | 第33-35页 |
3.2 影响河流阶地发育的一般因素 | 第35-36页 |
3.2.1 气候变化影响阶地发育 | 第35页 |
3.2.2 构造运动影响阶地发育 | 第35-36页 |
3.2.3 基准面影响阶地发育 | 第36页 |
3.3 青弋江泾县段0.9Ma阶地的成因 | 第36-44页 |
3.3.1 900 kaB.P.前后全球环境特征 | 第37-39页 |
3.3.2 900 kaB.P.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特征 | 第39-40页 |
3.3.3 青弋江泾县段最老阶地的成因 | 第40-44页 |
第四章 青弋江发育年代 | 第44-48页 |
4.1 河流发育证据 | 第44-45页 |
4.1.1 最老阶地指示河流发育年代 | 第44-45页 |
4.1.2 河流最老砾石层指示河流发育年代 | 第45页 |
4.2 青弋江发育年代 | 第45-48页 |
4.2.1 青弋江发育的最晚年代 | 第46页 |
4.2.2 青弋江发育的最早年代 | 第46-47页 |
4.2.3 青弋江发育年代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5.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