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中的学生社会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一)对学校仪式与学生发展相背离矛盾的思考 | 第9页 |
(二)学校仪式理论已有研究的拓展 | 第9-10页 |
(三)个人对仪式研究的兴趣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仪式 | 第11-13页 |
(二)学校仪式 | 第13-17页 |
(三)社会化 | 第17-18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学校仪式 | 第18-19页 |
(三)学生社会化 | 第19页 |
五、研究途径 | 第19-2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研究田野 | 第20-23页 |
(三)研究过程 | 第23-26页 |
第一章 学校仪式集中凸显学生社会化 | 第26-35页 |
一、个体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和动力机制 | 第26-28页 |
(一)实践是个体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 第26-27页 |
(二)互动是个体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 第27-28页 |
二、学校仪式是集中体现学生互动的实践活动 | 第28-29页 |
三、学校仪式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价值 | 第29-31页 |
四、“互动仪式链”为理解学生互动提供新视角 | 第31-35页 |
(一)“互动仪式链”的理论内容 | 第31-32页 |
(二)“互动仪式链”的情景特征 | 第32-34页 |
(三)“互动仪式链”的教育意义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学校仪式中的社会认知 | 第35-48页 |
一、根基:国家认知 | 第35-42页 |
(一)“中国人”:民族身份 | 第35-39页 |
(二)“接班人”:政治身份 | 第39-42页 |
二、常态:集体认知 | 第42-45页 |
(一)“神圣物”:共享的集体目标 | 第42-43页 |
(二)“不可或缺”:稳固的集体结构 | 第43-44页 |
(三)“好哥们儿”:良好的集体人际 | 第44-45页 |
(四)“我们赢了”:炽热的集体荣誉 | 第45页 |
三、底色:自我认知 | 第45-48页 |
(一)“现实我”的确认 | 第45-46页 |
(二)“理想我”的期许 | 第46-47页 |
(三)“理想我”的实现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学校仪式中的社会情感 | 第48-63页 |
一、仪式“亲身在场”的情动与关注 | 第48-51页 |
(一)身体在场增进情感体验 | 第48-49页 |
(二)集体连带引发情感共享 | 第49-50页 |
(三)关注焦点激起情感共鸣 | 第50-51页 |
二、仪式过程中的规约与释放 | 第51-59页 |
(一)“结构”阶段的统整表达 | 第52-56页 |
(二)“反结构”阶段的集体欢腾 | 第56-59页 |
三、仪式后的群体团结与情感分层 | 第59-63页 |
(一)群体团结背后的情感归属 | 第59页 |
(二)个体能量背后的情感分层 | 第59-63页 |
第四章 学校仪式中的社会行为 | 第63-72页 |
一、基于群体规则的规训行为 | 第63-67页 |
(一)“控制操演”中的身体规训 | 第63-66页 |
(二)“反叛”惩罚中的规则建构 | 第66-67页 |
二、基于人际情感的交往行为 | 第67-72页 |
(一)“点石成金”背后的情感获取 | 第68-69页 |
(二)“礼物交换”背后的情感流动 | 第69-7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2-77页 |
一、深化仪式符号的意义认同 | 第72-73页 |
二、注重仪式活动的情感连带 | 第73-75页 |
三、鼓励仪式行为的个性表达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1 Z小学仪式活动列表 | 第81-83页 |
附录 2 Z小学升旗仪式流程模板 | 第83-84页 |
附录 3 访谈提纲 | 第84-86页 |
附录 4 观察提纲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7-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