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3 自动对焦方法概述 | 第12-22页 |
1.3.1 基于测距的自动对焦方法 | 第12-15页 |
1.3.2 基于聚焦检测的自动对焦方法 | 第15-17页 |
1.3.3 视频信号分析法 | 第17-18页 |
1.3.4 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对焦法 | 第18-20页 |
1.3.5 共焦检测法 | 第20-21页 |
1.3.6 各类自动对焦方法特点比较 | 第21-22页 |
1.4 自动对焦的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4.1 离线自动对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4.2 在线自动对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5 自动对焦面临的挑战 | 第28页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双光电探测器差动对焦原理的分析 | 第30-52页 |
2.1 双光电探测器差动对焦的原理 | 第30-38页 |
2.1.1 普通显微镜探测技术基本原理 | 第30-32页 |
2.1.2 双光电探测器差动对焦方法显微探测原理 | 第32-36页 |
2.1.3 Motic BA410E显微镜差动对焦原理实现 | 第36-38页 |
2.2 双探测器差动对焦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38-43页 |
2.2.1 像方离焦量ΔM及偏离光轴距离ΔR的选取 | 第38-40页 |
2.2.2 两光电探测器位置关系 | 第40-42页 |
2.2.3 差分电压信号与轴向离焦量的映射关系 | 第42-43页 |
2.3 自动对焦的影响因素 | 第43-50页 |
2.3.1 两电路批间差对自动对焦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2 光学系统参数对自动对焦的影响 | 第45-48页 |
2.3.3 光照均匀性对自动对焦的影响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自动对焦方法平台的模块化设计 | 第52-84页 |
3.1 双光电探测器差动对焦方法实验平台组成 | 第52-54页 |
3.2 光电探测器固定结构的设计 | 第54-62页 |
3.2.1 机构设计 | 第54-60页 |
3.2.2 加工材料选择 | 第60-62页 |
3.3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第62-66页 |
3.3.1 光电探测器类型 | 第62-63页 |
3.3.2 采用的光电探测器件 | 第63-66页 |
3.4 信号调理电路模块 | 第66-76页 |
3.4.1 光电转换电路 | 第67-70页 |
3.4.2 放大电路 | 第70-71页 |
3.4.3 低通滤波电路 | 第71-74页 |
3.4.4 减法运算电路 | 第74-76页 |
3.5 运动控制模块 | 第76-83页 |
3.5.1 步进电机 | 第77-78页 |
3.5.2 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 第78-79页 |
3.5.3 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 第79-81页 |
3.5.4 运动控制策略 | 第81-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自动对焦实验平台的实现 | 第84-96页 |
4.1 成像光路设计及相机安装成像 | 第84-86页 |
4.2 两光电探测器位置关系标定 | 第86-89页 |
4.3 差分电压信号与离焦量的映射关系标定 | 第89-93页 |
4.4 Z轴驱动控制策略 | 第93-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 第96-122页 |
5.1 双光电探测器差动对焦方法实验平台 | 第96-97页 |
5.2 光电转换电路测试 | 第97-100页 |
5.3 信号调理电路性能调试分析 | 第100-103页 |
5.4 自动对焦实验平台的性能测试 | 第103-120页 |
5.4.1 电机脉冲数和光栅数值对应关系 | 第103-106页 |
5.4.2 测量误差实验 | 第106-108页 |
5.4.3 驱动误差实验 | 第108-111页 |
5.4.4 效率测试 | 第111-114页 |
5.4.5 灵敏度测试 | 第114-116页 |
5.4.6 工作范围测试 | 第116-12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6.1 总结 | 第122-123页 |
6.2 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