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饲料论文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预测苜蓿干草品质模型建立与应用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词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20页
        2.1 苜蓿产业的概述第12-13页
        2.2 苜蓿品质分级的必要性与近红外技术第13-15页
        2.3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技术(Near-infra red spectroscopy, NIRS)第15-17页
            2.3.1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技术原理第15-16页
            2.3.2 对已建好的近红外光谱模型预测效果的影响因素第16-17页
        2.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牧草方面的应用第17-19页
            2.4.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牧草粗蛋白的测定第17-18页
            2.4.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牧草NDF和ADF的测定第18-19页
            2.4.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牧草其它指标的测定第19页
        2.5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方面的应用第19-20页
    3 技术路线第20-23页
        3.1 模型的建立步骤与评定指标第20-22页
        3.2 技术路线图第22-23页
第二章 试验部分第23-67页
    试验一 苜蓿干草粗蛋白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建立第23-42页
        1.1 材料与方法第23-28页
            1.1.1 试验材料第23-26页
            1.1.2 近红外光谱的扫描第26页
            1.1.3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6-27页
            1.1.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7-28页
        1.2 结果与分析第28-39页
            1.2.1 CP的化学测定结果第28页
            1.2.2 异常样品的剔除以及校正集样品划分第28-29页
            1.2.3 光谱的预处理第29-35页
            1.2.4 光谱阶段的选择第35-36页
            1.2.5 定标模型的建立第36-37页
            1.2.6 验证集预测结果以及与便携式自带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第37-39页
        1.3 讨论第39-41页
        1.4 小结第41-42页
    试验二 苜蓿干草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建立第42-5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2.1.1 试验材料第42页
            2.1.2 近红外光谱的扫描第42页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42-43页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3-54页
            2.2.1 ADF、NDF的化学测定结果第43页
            2.2.2 异常样品的剔除以及校正集样品划分第43-46页
            2.2.3 光谱的预处理第46-48页
            2.2.4 定标模型的建立第48-49页
            2.2.5 光谱阶段的选择第49-50页
            2.2.6 验证集预测结果以及与便携式自带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第50-54页
        2.3 讨论第54-55页
        2.4 小结第55-56页
    试验三 苜蓿干草相对饲喂价值(RFV)和粗饲料分级指数(GI)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建立第56-6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3.1.1 试验材料第56页
            3.1.2 近红外光谱的扫描第56页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56-57页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7-65页
            3.2.1 RFV、GI的计算结果第57-58页
            3.2.2 异常样品的剔除以及校正集样品划分第58-61页
            3.2.3 光谱的预处理第61-63页
            3.2.4 光谱阶段的选择第63页
            3.2.5 定标模型的建立第63-64页
            3.2.6 验证集预测结果第64-65页
        3.3 讨论第65-66页
        3.4 小结第66-67页
第三章 结论第67-68页
第四章 创新点与后续研究第68-69页
    4.1 创新点第68页
    4.2 后续研究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介第77-78页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第77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第77-78页
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laA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90SB2毒力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玫瑰冠鸡的冠型鉴定及FABP和ADSL基因与肉品质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