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9-24页 |
1.1 褐藻源低聚糖简介 | 第9-11页 |
1.1.1 褐藻胶的简介 | 第9页 |
1.1.2 褐藻低聚糖的简介 | 第9-10页 |
1.1.3 褐藻低聚糖的活性 | 第10-11页 |
1.2 菊芋源低聚糖简介 | 第11-14页 |
1.2.1 菊糖的简介 | 第11-12页 |
1.2.2 菊糖的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2.3 菊芋源低聚糖的简介 | 第12-13页 |
1.2.4 菊芋源低聚糖的活性 | 第13-14页 |
1.3 低聚糖的制备 | 第14-17页 |
1.3.1 天然产物中的低聚糖 | 第15页 |
1.3.2 多糖降解制备低聚糖 | 第15-17页 |
1.3.3 人工合成低聚糖 | 第17页 |
1.4 低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17-20页 |
1.4.1 滤膜分离法 | 第17-18页 |
1.4.2 柱层析法 | 第18-20页 |
1.5 低聚糖的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1.5.1 薄层层析法 | 第20页 |
1.5.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0-21页 |
1.5.3 气相色谱法 | 第21页 |
1.6 益生菌 | 第21-22页 |
1.6.1 益生菌的概述 | 第21页 |
1.6.2 乳酸杆菌 | 第21-22页 |
1.6.3 双歧杆菌 | 第22页 |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1.7.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 褐藻胶发酵菌株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 第24-41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4-25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2.1 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2.3.1 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30-32页 |
2.3.2 酶活条件的优化 | 第32-38页 |
2.3.3 发酵罐的发酵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1页 |
3 褐藻源和菊芋源低聚糖的分离纯化 | 第41-55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41-43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2.1 分析方法 | 第43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3.3.1 褐藻低聚糖分离条件优化 | 第45-48页 |
3.3.2 菊芋源低聚糖的分离条件优化 | 第48-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4 褐藻源和菊芋源低聚糖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 第55-66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55-56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4.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6页 |
4.2.2 菌种活化 | 第56页 |
4.2.3 褐藻源和菊芋源低聚糖浓度对益生菌体外生长的测定 | 第56-57页 |
4.2.4 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7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7-65页 |
4.3.1 褐藻源和菊糖源对乳酸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57-61页 |
4.3.2 褐藻源和菊糖源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61-65页 |
4.4 小结 | 第65-66页 |
5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