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海上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海上油气田开采技术论文

涠洲A油田涠三段油层分布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引言第9-13页
    1.1 选题依据第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0页
        1.2.1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应用现状第9-10页
        1.2.2 应用特点第10页
    1.3 存在问题第10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10-1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4.2 技术路线第11页
    1.5 完成工作量第11-13页
2 区域地质第13-15页
    2.1 区域古构造概况第13页
    2.2 地层特征第13-15页
3 层组划分与对比第15-23页
    3.1 目的层段油组界限第15-16页
    3.2 小层划分与对比的结果第16-23页
4 沉积微相研究第23-51页
    4.1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第23-24页
        4.1.1 油田地理及构造位置第23页
        4.1.2 储层发育情况第23-24页
        4.1.3 开发实施主要变化第24页
    4.2 研究区基本沉积条件第24-25页
    4.3 沉积相分析第25-51页
        4.3.1 涠洲A油田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相标志第25-32页
            4.3.1.1 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第25页
            4.3.1.2 泥岩颜色及化石含有物第25页
            4.3.1.3 粒度分布特征第25-28页
            4.3.1.4 沉积构造现象第28-32页
        4.3.2 单井相分析第32-33页
        4.3.3 沉积微相类型划分及其特征第33-34页
            4.3.3.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第33-34页
            4.3.3.2 河口坝微相第34页
            4.3.3.3 远砂坝微相第34页
            4.3.3.4 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第34页
        4.3.4 沉积微相在纵向分布特征第34-37页
        4.3.5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第37-49页
            4.3.5.1 Ⅷ油组沉积微相平面特征第37-40页
            4.3.5.2 Ⅶ油组沉积微相平面特征第40-43页
            4.3.5.3 Ⅵ油组沉积微相平面特征第43-44页
            4.3.5.4 Ⅴ油组沉积微相平面特征第44-46页
            4.3.5.5 Ⅳ油组沉积微相平面特征第46-49页
        4.3.6 沉积相模式第49-51页
5 油层分布规律研究第51-74页
    5.1 油层纵向分布规律第51-60页
        5.1.1 油层纵向发育情况第51-54页
        5.1.2 油藏剖面图第54-60页
            5.1.2.1 沿构造长轴方向油藏剖面第54-55页
            5.1.2.2 沿构造短轴方向油藏剖面第55-60页
    5.2 油层平面分布规律第60-74页
6 剩余油评价及动态分析第74-87页
    6.1 脉冲中子测井评价剩余油饱和度方法第74-76页
        6.1.1 RPM仪器简介第74-75页
        6.1.2 C/O能谱测井第75-76页
    6.2 产液剖面测井求取剩余油饱和度第76-79页
        6.2.2 含水率与渗透率的关系第77页
        6.2.3 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第77-78页
        6.2.4 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第78-79页
        6.2.5 水淹级别的确定依据第79页
    6.3 生产测井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第79-83页
        6.3.1 饱和度测井解释结论第79-81页
        6.3.2 由生产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第81-82页
        6.3.3 两种方法结果对比结果第82-83页
    6.4 涠三段生产动态特征第83-85页
        6.4.1 中块W3Ⅶ油组H砂体研究第85页
    6.5 剩余油饱和度研究第85-87页
7 结论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附录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及扩展研究
下一篇:旋转尾管悬挂器轴承流固热多场耦合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