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3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理论依据 | 第17页 |
2.2 重点青少年帮扶措施的价值评估 | 第17-18页 |
2.2.1 有效性评估 | 第17-18页 |
2.2.2 重要性评估 | 第18页 |
2.2.3 可信性评估 | 第18页 |
2.3 重点青少年帮扶服务的特征 | 第18-21页 |
2.3.1 互动公平 | 第18-19页 |
2.3.2 信息公开 | 第19页 |
2.3.3 强迫性感受 | 第19-20页 |
2.3.4 实施者可信性感知 | 第20-21页 |
2.4 重点青少年帮扶措施的心理成本评估 | 第21-22页 |
2.4.1 自我效能感的评估 | 第21页 |
2.4.2 自信心 | 第21-22页 |
2.4.3 自尊心 | 第22页 |
2.5 重点青少年帮扶措施的社会成本评估 | 第22-23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3-41页 |
3.1 南京市玄武区重点青少年的分布状况 | 第23-27页 |
3.1.1 南京市玄武区2013-2017年重点青少年的分布状况 | 第23-24页 |
3.1.2 南京市玄武区重点青少年分布状况与兄弟区及南京市重点青少年分布状况的对比 | 第24-27页 |
3.2 整体研究设计 | 第27-28页 |
3.3 研究一被动抗拒导致帮扶困境与帮扶措施的关系 | 第28-30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3.3.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3.3 研究结果及讨论 | 第29-30页 |
3.4 研究二主动抗拒导致帮扶困境与帮扶措施的关系 | 第30-32页 |
3.4.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3.4.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3.4.3 研究结果及讨论 | 第31-32页 |
3.5 研究三重点青少年帮扶措施实施单位已开展的工作 | 第32-41页 |
3.5.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3.5.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3.5.3 研究结果及讨论 | 第33-41页 |
第4章 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41-49页 |
4.1 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4.1.1 重点青少年污名化产生的非正常行为 | 第41页 |
4.1.2 重点青少年心理抗拒产生的自发原因 | 第41-42页 |
4.1.3 重点青少年心理抗拒产生的信任原因 | 第42-43页 |
4.1.4 其他发现 | 第43-44页 |
4.2 干预对策及建议 | 第44-49页 |
4.2.1 建立重点青少年专项基金及心理辅导室 | 第44-45页 |
4.2.2 集体活动的去污名化 | 第45页 |
4.2.3 帮扶队伍的专业化 | 第45-47页 |
4.2.4 法制教育的普及化 | 第47页 |
4.2.5 就业信息的开放化 | 第47-48页 |
4.2.6 关注范围的扩大化 | 第48-49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5.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49页 |
5.2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5.3 研究新意 | 第49-50页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一: 访谈方案——用于被动产生心理抗拒的重点青少年 | 第54-55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用于主动产生心理抗拒的重点青少年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