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规划防灾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6-3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6-19页 |
1.1.1 山地灾害特殊性 | 第17页 |
1.1.2 山地城市建设应对灾害风险能力 | 第17页 |
1.1.3 山地城市防灾规划的滞后性 | 第17-1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1.2.1 城市防灾方法概述 | 第19-22页 |
1.2.2 风险管理应用概述 | 第22-24页 |
1.2.3 山地城市防灾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1.2.4 本课题的选择 | 第25页 |
1.3 概念定义 | 第25-30页 |
1.3.1 山地城市灾害 | 第25-27页 |
1.3.2 灾害风险 | 第27-29页 |
1.3.3 灾害风险管理 | 第29页 |
1.3.4 山地城市规划防灾方法 | 第29-3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0-32页 |
1.4.1 可行性 | 第3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3 灾害风险管理应用意义 | 第31-3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1.5.1 文献比较与综合 | 第32页 |
1.5.2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32页 |
1.5.3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32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32-34页 |
2 风险管理—过程、思想与应用 | 第34-54页 |
2.1 灾害风险评估 | 第35-44页 |
2.1.1 风险评估过程 | 第35-37页 |
2.1.2 灾害危险性 | 第37-39页 |
2.1.3 灾害易损性 | 第39-41页 |
2.1.4 风险度与风险区划 | 第41-44页 |
2.2 灾害风险控制思想 | 第44-50页 |
2.2.1 传统灾害应急管理方法 | 第45-46页 |
2.2.2 灾害风险控制方法 | 第46-48页 |
2.2.3 灾害风险控制思想内涵 | 第48-50页 |
2.3 灾害风险管理应用途径 | 第50-54页 |
2.3.1 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环节 | 第50-51页 |
2.3.2 灾害风险评估应用不同尺度下的城市规划 | 第51页 |
2.3.3 通过灾害风险控制形成多层级防灾体系 | 第51-54页 |
3 灾害风险管理与山地城市规划防灾方法 | 第54-86页 |
3.1 山地城市规划防灾体系 | 第54-58页 |
3.1.1 灾害风险与城市规划关系 | 第54-55页 |
3.1.2 山地城市规划防灾要素 | 第55-57页 |
3.1.3 山地城市规划防灾原则 | 第57-58页 |
3.2 城市用地选址与布局防灾方法 | 第58-62页 |
3.2.1 城市用地选址 | 第58-60页 |
3.2.2 城市用地布局优化 | 第60-62页 |
3.3 城市发展与空间结构防灾方法 | 第62-67页 |
3.3.1 城市发展规模 | 第63-64页 |
3.3.2 城市空间结构 | 第64-67页 |
3.4 城市道路与交通防灾方法 | 第67-73页 |
3.4.1 区域交通联系 | 第68-70页 |
3.4.2 城市交通组织 | 第70-71页 |
3.4.3 道路线形 | 第71-73页 |
3.5 城市自然环境防灾方法 | 第73-80页 |
3.5.1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 第73-77页 |
3.5.2 城市内部绿地空间 | 第77-80页 |
3.5.3 环境监测与预警 | 第80页 |
3.6 风险管理与城市综合防灾 | 第80-83页 |
3.6.1 综合灾害要素 | 第81页 |
3.6.2 综合防灾要素 | 第81-82页 |
3.6.3 综合实施过程 | 第82-83页 |
3.7 小结 | 第83-86页 |
4 攀枝花市灾害风险控制与防灾策略 | 第86-104页 |
4.1 攀枝花市灾害特征 | 第86-90页 |
4.1.1 攀枝花市山地城市特点 | 第86-89页 |
4.1.2 攀枝花市灾害类型 | 第89-90页 |
4.2 攀枝花市灾害风险评估 | 第90-94页 |
4.2.1 灾害风险分析 | 第90-92页 |
4.2.2 灾害风险评估 | 第92-93页 |
4.2.3 灾害风险控制 | 第93-94页 |
4.3 灾害风险控制与防灾优化策略 | 第94-102页 |
4.3.1 城市用地布局防灾优化 | 第94-96页 |
4.3.2 城市用地结构防灾优化 | 第96-98页 |
4.3.3 城市交通防灾优化 | 第98-100页 |
4.3.4 城市环境防灾控制方法 | 第100-102页 |
4.4 小结 | 第102-104页 |
5 研究结论 | 第104-108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104-106页 |
5.2 不足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附录 | 第112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