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研究的缘起 | 第10-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21页 |
一、科学与人文融合 | 第14-16页 |
(一) “科学与人文融合”中的科学 | 第14-15页 |
(二) “科学与人文融合”中的人文 | 第15-16页 |
二、教材与教科书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三、人文价值取向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四、国内外关于本论题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对象选取和简介 | 第21-25页 |
一、教科书的选取 | 第21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1页 |
(二) 选取的依据 | 第21页 |
二、高中生物教科书分析简介 | 第21-25页 |
(一) 《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内容简介 | 第21-22页 |
(二) 《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内容简介 | 第22-23页 |
(三) 《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内容简介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文本研究 | 第25-60页 |
一、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的文本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一) 分析类目与分析亚目构建 | 第25页 |
(二) 分析单位与分析标准 | 第25-27页 |
二、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的文本分析 | 第27-60页 |
(一) 生物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类目分析 | 第27-28页 |
(二) 科学史 | 第28-32页 |
(三) 图像系统 | 第32-36页 |
(四) 中国传统文化 | 第36-41页 |
(五) 名人名著 | 第41-53页 |
(六) STS | 第53-60页 |
第五章 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实证研究 | 第60-8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60-61页 |
(一) 文献法 | 第60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60-61页 |
(三) 访谈法 | 第61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61页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61-87页 |
(一) 科学史方面 | 第61-65页 |
(二) 插图方面 | 第65-70页 |
(三) 传统文化方面 | 第70-75页 |
(四) 名人名著方面 | 第75-82页 |
(五) STS 教育方面 | 第82-87页 |
第六章 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结论与建议 | 第87-9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7-92页 |
(一) 我国生物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呈现方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课程目标 | 第87页 |
(二)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各模块人文价值取向侧重点不同 | 第87-89页 |
(三) 影响我国学生领悟生命科学史人文价值思想因素呈多样化 | 第89-91页 |
(四) 我国学生对教材人文价值思想的选择存在分歧 | 第91-92页 |
(五) 学生与教材追求人文价值的途径基本趋同 | 第92页 |
二、建议 | 第92-97页 |
(一) 认识提高人文素养的意义 | 第92-93页 |
(二) 重视课堂教学途径 | 第93-95页 |
(三) 提升教师的价值传递意识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06页 |
后记 | 第106-10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