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22页 |
1.2.1 适宜性生态设计策略的基本内涵 | 第14-21页 |
1.2.2 绿色住区 | 第21-22页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典型案例分析 | 第28-50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2.1.1 基于生态城市规划层面的研究 | 第28-29页 |
2.1.2 基于绿色生态住区层面的研究 | 第29-30页 |
2.1.3 基于绿色住区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30-31页 |
2.1.4 基于绿色实用技术层面的研究 | 第31页 |
2.2 我国绿色住区相关研究 | 第31-35页 |
2.2.1 基于生态城市规划层面的研究 | 第32-33页 |
2.2.2 基于绿色生态住区层面的研究 | 第33-34页 |
2.2.3 基于绿色节能技术层面的研究 | 第34页 |
2.2.4 基于绿色住区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34-35页 |
2.3 综合评述 | 第35-36页 |
2.4 国外绿色住区建设实践 | 第36-42页 |
2.4.1 典型案例研究 | 第36-41页 |
2.4.2 国外绿色住区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41-42页 |
2.5 国内绿色住区建设实践 | 第42-50页 |
2.5.1 典型案例研究 | 第43-48页 |
2.5.2 关于我国绿色住区实践的思考 | 第48-50页 |
3 基于适宜性生态设计策略构建住区空间布局 | 第50-76页 |
3.1 设计基础与思路 | 第50-53页 |
3.1.1 设计基础 | 第50-51页 |
3.1.2 设计思路 | 第51-53页 |
3.2 住区空间的适宜性技术支撑模拟策略 | 第53-60页 |
3.2.1 风环境分析与通风设计策略 | 第53-56页 |
3.2.2 热环境分析与散热设计策略 | 第56-58页 |
3.2.3 声环境分析与防噪设计策略 | 第58-60页 |
3.3 物质空间系统的住区布局策略 | 第60-66页 |
3.3.1 优先土方量平衡的场地处理策略 | 第61-63页 |
3.3.2 采用协调、多样、适宜的空间结构策略 | 第63-64页 |
3.3.3 倡导人行优先、高效稳静化的道路交通组织策略 | 第64-66页 |
3.4 结合技术支撑和物质空间系统构建初步方案 | 第66-67页 |
3.5 社会空间系统地域性分析策略 | 第67-71页 |
3.5.1 川东传统建筑在空间组织上的特征 | 第67-68页 |
3.5.2 对原有场所认知的居民需求 | 第68-70页 |
3.5.3 小结 | 第70-71页 |
3.6 住区风环境检验 | 第71-75页 |
3.7 综合三大系统的最终方案 | 第75-76页 |
4 结合适宜性生态设计策略核心目标的项目分析 | 第76-100页 |
4.1 适宜性生态设计策略的核心目标 | 第76-78页 |
4.2 节地与室外环境 | 第78-86页 |
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第86-91页 |
4.4 节能与能源利用 | 第91-95页 |
4.5 景观绿化 | 第95-97页 |
4.6 新型建材 | 第97-100页 |
5 结语 | 第100-102页 |
5.1 结论 | 第100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100-101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 | 第108页 |
A. 作者在攻读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08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