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文化视角下的两岸传统聚落景观评价的对比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1-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4页
        1.1.1 传统聚落生存面临危机第11-12页
        1.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聚落文化内涵延续的需求第12-13页
        1.1.3 台湾地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研究的借鉴意义第13-14页
    1.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第14-22页
        1.2.1 传统聚落第14-15页
        1.2.2 景观评价第15-17页
        1.2.3 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第17-20页
        1.2.4 文化景观与聚落的关系第20-22页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第22-27页
        1.3.1 研究目的第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3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3.4 研究框架第24-27页
2 大陆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评价分析第27-49页
    2.1 传统聚落发展与评价背景第27-36页
        2.1.1 聚落历史演变与分布第27-32页
        2.1.2 传统聚落的文化价值意涵第32-35页
        2.1.3 相关法规与研究第35-36页
    2.2 传统聚落景观评价分析第36-44页
        2.2.1 评价主要要素第36-39页
        2.2.2 评价过程第39-41页
        2.2.3 评价观念第41-44页
    2.3 大陆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评价小结第44-49页
        2.3.1 评价中的优势第44-45页
        2.3.2 评价中的问题第45-49页
3 台湾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评价分析——以鹿陶洋江家聚落为例第49-95页
    3.1 台湾地区传统聚落发展与评价背景第49-61页
        3.1.1 文化与聚落发展第49-51页
        3.1.2 文化景观脉络分析第51-56页
        3.1.3 相关研究与法律法规第56-61页
    3.2 传统聚落景观评价分析第61-71页
        3.2.1 评价主要要素第61-67页
        3.2.2 评价过程第67-70页
        3.2.3 评价观念第70-71页
    3.3 案例——以鹿陶洋江家聚落为例第71-92页
        3.3.1 基础调查与评价第72-76页
        3.3.2 文化景观脉络因子评价分析第76-89页
        3.3.3 评价结果分析第89-92页
    3.4 台湾地区传统聚落评价小结第92-95页
        3.4.1 评价中的优势第92页
        3.4.2 评价中的问题第92-95页
4 文化视角下的两岸传统聚落景观价值评价比对分析第95-109页
    4.1 两岸聚落物质文化评价背景比对第95-96页
        4.1.1 两岸聚落物质文化多样性丰富第95页
        4.1.2 两岸聚落保护现状存在差异第95-96页
    4.2 评价要素比对第96-101页
        4.2.1 指标数量差异较小第96-100页
        4.2.2 指标类别存在差异第100页
        4.2.3 评价方法侧重不同第100-101页
    4.3 评价过程比对第101-105页
        4.3.1 调查实践:第三者VS第一、二者第101-103页
        4.3.2 评价后续:尚未普及VS农村再生机制第103-104页
        4.3.3 评价过程比对小结第104-105页
    4.4 评价观念比对第105-109页
        4.4.1 文化景观的评价依据的认知第105-106页
        4.4.2 对评价结果量化处理的判断第106-107页
        4.4.3 评价目的与开发目的的关系第107-109页
5 结论与建议第109-119页
    5.1 两岸文化视角下传统聚落评价差异的背景因素第109-113页
        5.1.1 相关法律与土地制度差异第109-111页
        5.1.2 社会关系组织差异第111-112页
        5.1.3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第112-113页
    5.2 台湾地区评价体系的借鉴性第113-115页
        5.2.1 评价观念:尊重文化本质,解放评价目的第113-114页
        5.2.2 评价方法: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第114-115页
        5.2.3 评价后续:重视公众反馈与参与第115页
    5.3 台湾地区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第115-116页
        5.3.1 对评价者要求较高第115-116页
        5.3.2 评价因子及结果模糊第116页
    5.4 可操作性建议第116-119页
        5.4.1 改变政府角色,发挥政府行为的正向外部性第117页
        5.4.2 培养农村聚落居民对聚落发展的意识第117页
        5.4.3 建立政府与聚落讨论平台第117-119页
6 结语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7页
附录第127-131页
    A.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第127-131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适宜性生态设计策略的绿色住区规划--以广安市新型建材住宅小区为例
下一篇:重庆主城区医疗卫生设施的网络结构与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