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形态地域特征识别与设计控制--以巴蜀亚区沿江城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4-32页
    1.1 选题缘由第14-15页
        1.1.1 城市地域特色的衰微第14页
        1.1.2 城市形态地域特征与总体城市设计的关联第14页
        1.1.3 城市发展对人居环境、生态内涵的日益关注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第15-19页
        1.3.1 概念界定第15-18页
        1.3.2 研究范围第18-19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9-29页
        1.4.1 城市形态特征研究第20-24页
        1.4.2 总体城市设计控制研究第24-29页
    1.5 研究方法、框架及内容第29-32页
        1.5.1 研究方法第29页
        1.5.2 研究框架第29-30页
        1.5.3 研究内容第30-32页
2 城市形态特征与总体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第32-52页
    2.1 城市形态特征构成第32-40页
        2.1.1 物质要素第32-37页
        2.1.2 非物质要素第37-40页
        2.1.3 结构与层次第40页
    2.2 总体城市设计控制研究第40-44页
        2.2.1 内容构成第40-43页
        2.2.2 关键问题第43-44页
    2.3 城市形态特征与总体城市设计关系第44-46页
        2.3.1 结构与要素层面第44-45页
        2.3.2 目标价值层面第45-46页
    2.4 城市形态地域特征识别方法与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构建第46-49页
        2.4.1 城市形态地域特征识别方法第46-49页
        2.4.2 总体城市设计控制框架构建第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2页
3 巴蜀亚区沿江城市形态地域特征识别第52-104页
    3.1 阆中第52-62页
        3.1.1 城市空间结构——“山为屏,水为脉”双城结构第52-53页
        3.1.2 城市山水格局——“三江四山抱城廓”第53-55页
        3.1.3 城市街道路网——“处处轩窗对锦屏”第55-59页
        3.1.4 城市立面轮廓——“山水城融合”第59-60页
        3.1.5 城市标志物第60-62页
    3.2 乐山第62-74页
        3.2.1 城市空间结构——“绿心环状”组团结构第62-64页
        3.2.2 城市山水格局——“左九顶、右三峨、两江环绕”第64-65页
        3.2.3 城市街道路网——“自由式混合”第65-69页
        3.2.4 城市立面轮廓——“城是看台山是戏”第69-70页
        3.2.5 城市标志物第70-74页
    3.3 宜宾第74-81页
        3.3.1 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四区”组团结构第74-75页
        3.3.2 城市山水格局——“江山城田、三带四楔”第75-76页
        3.3.3 城市街道路网——“规整格网式”第76-78页
        3.3.4 城市立面轮廓——“山水城相依”第78-79页
        3.3.5 城市标志物第79-81页
    3.4 都江堰第81-90页
        3.4.1 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圈层”结构第81-83页
        3.4.2 城市山水格局——“满城水色半城山”第83-85页
        3.4.3 城市街道路网——“环形放射式”第85-87页
        3.4.4 城市标志物第87-90页
    3.5 地域特征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及建设启示第90-102页
        3.5.1 影响因素第91-93页
        3.5.2 发展规律第93-95页
        3.5.3 建设启示第95-102页
    3.6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4 合江县江北新城总体城市设计控制案例研究第104-126页
    4.1 规划背景与关键问题第104-105页
        4.1.1 规划背景第104页
        4.1.2 区位条件第104-105页
        4.1.3 关键问题第105页
    4.2 现状地域特征分析第105-110页
        4.2.1 非物质要素——影响因素第105-108页
        4.2.2 物质要素——自然地域特征第108-110页
    4.3 规划思路与设计定位第110-111页
        4.3.1 规划思路第110-111页
        4.3.2 设计定位第111页
    4.4 宏观层面地域特征设计控制第111-114页
        4.4.1 城市空间结构第111-113页
        4.4.2 城市山水格局第113-114页
    4.5 中观层面地域特征设计控制第114-120页
        4.5.1 道路交通体系第114-115页
        4.5.2 景观体系及开敞空间第115-117页
        4.5.3 城市立面轮廓第117-120页
    4.6 城市重点片区设计控制第120-125页
        4.6.1 半岛城市中心片区第120-122页
        4.6.2 西岸居住片区第122-124页
        4.6.3 生态观光农业及旅游地产片区第124-125页
    4.7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5 论文总结第126-130页
    5.1 研究结论第126-127页
    5.2 研究创新、不足及展望第127-130页
        5.2.1.研究创新第127页
        5.2.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27-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6页
附录第136-138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36-137页
    B. 调查问卷(以阆中为例)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地区传统民居以通风主的室内空气质量改善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适宜性生态设计策略的绿色住区规划--以广安市新型建材住宅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