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5页 |
1.1 高层建筑发展概况 | 第8-14页 |
1.2 框架—核心筒结构之楼板开洞的发展、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框架—核心筒结构概述 | 第14-15页 |
1.2.2 楼板开洞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2.3 对混凝土楼板的内力研究 | 第15-16页 |
1.3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16-19页 |
1.3.1 静力理论阶段 | 第16-17页 |
1.3.2 反应谱理论阶段 | 第17-18页 |
1.3.3 动力理论阶段 | 第18页 |
1.3.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 | 第18-19页 |
1.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 第19-23页 |
1.4.1 确定地震设防水准 | 第20页 |
1.4.2 划分结构性能水平 | 第20-21页 |
1.4.3 选择合适的性能目标 | 第21-22页 |
1.4.4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1.4.5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3页 |
1.4.6 抗震性能评估 | 第23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5页 |
第2章 楼板开洞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第25-60页 |
2.1 结构工程概况及模型 | 第25-31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2.1.2 结构的布置和选型 | 第26页 |
2.1.3 设计依据及相关参数 | 第26-27页 |
2.1.4 结构验证计算模型 | 第27-28页 |
2.1.5 结构小震及风作用下的弹性分析 | 第28-31页 |
2.2 楼板开洞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 | 第31-32页 |
2.3 楼板不同开洞率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32-39页 |
2.3.1 不同楼板开洞率模型 | 第32-33页 |
2.3.2 结构动力特性及位移响应分析 | 第33-39页 |
2.4 楼板不同开洞部位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39-44页 |
2.4.1 不同楼板开洞部位模型 | 第39页 |
2.4.2 结构动力特性及位移响应分析 | 第39-44页 |
2.5 楼板不同开洞形状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2.5.1 不同楼板开洞形状模型 | 第44-45页 |
2.5.2 结构动力特性及位移响应分析 | 第45-47页 |
2.6 楼板开洞后框架柱的内力、刚度及稳定性分析 | 第47-52页 |
2.6.1 选取分析柱 | 第47页 |
2.6.2 柱内力分析 | 第47-49页 |
2.6.3 楼板开洞层“长、短柱”分析 | 第49-52页 |
2.7 楼板开洞侧内筒剪力墙的内力分析 | 第52-54页 |
2.8 详细楼板应力分析 | 第54-58页 |
2.8.1 开洞层楼板应力分析 | 第54-57页 |
2.8.2 开洞层附近楼层楼板应力分析 | 第57-58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楼板开洞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设计 | 第60-85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介绍 | 第61-65页 |
3.3 基于MIDAS BUILDING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5-77页 |
3.3.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主要技术参数简述[35] | 第65-68页 |
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8-77页 |
3.4 大震下楼板开洞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77-79页 |
3.5 楼板开洞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 | 第79-83页 |
3.5.1 抗震性能目标的选取 | 第79-81页 |
3.5.2 抗震性能评估 | 第81-82页 |
3.5.3 抗震性能优化设计 | 第82-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4.1 结论 | 第85-86页 |
4.2 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