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1-14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1.2 新三板研究趋势与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 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 1.4.1 难点 | 第17页 |
| 1.4.2 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2章 新三板的发展运行现状 | 第19-26页 |
| 2.1 新三板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定位和影响 | 第19-21页 |
| 2.1.1 新三板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定位 | 第19-20页 |
| 2.1.2 新三板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影响 | 第20-21页 |
| 2.2 新三板的优势及问题 | 第21-25页 |
| 2.2.1 做市商制度 | 第22-24页 |
| 2.2.2 转板问题 | 第24-25页 |
| 2.2.3 遇到的困难 | 第25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新三板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比较 | 第26-34页 |
| 3.1 国内外的资本市场结构 | 第26页 |
| 3.1.1 国内的资本市场 | 第26页 |
| 3.1.2 国外的资本市场 | 第26页 |
| 3.2 新三板和主板创业板的比较 | 第26-27页 |
| 3.2.1 准入制度 | 第26页 |
| 3.2.2 服务目标 | 第26-27页 |
| 3.2.3 投资主体 | 第27页 |
| 3.2.4 股东数 | 第27页 |
| 3.3 新三板与纳斯达克的比较 | 第27-31页 |
| 3.3.1 纳斯达克的概况 | 第28-29页 |
| 3.3.2 新三板和纳斯达克的异同分析 | 第29-30页 |
| 3.3.3 纳斯达克对新三板的启示 | 第30-31页 |
| 3.4 新三板与兴柜市场的比较 | 第31-3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4章 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估值模型构建 | 第34-43页 |
| 4.1 传统估值法 | 第34-36页 |
| 4.1.1 现金流折现法 | 第34-35页 |
| 4.1.2 相对估值法 | 第35-36页 |
| 4.2 实物期权法 | 第36-37页 |
| 4.3 B-S模型及适用性 | 第37-42页 |
| 4.3.1 新三板的特性 | 第37-38页 |
| 4.3.2 B-S模型与二叉树模型的比较 | 第38-39页 |
| 4.3.3 B-S模型构建 | 第39-40页 |
| 4.3.4 适用性分析 | 第40-4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新三板挂牌企业估值的模糊接受模型构建及实例分析 | 第43-53页 |
| 5.1 模糊接受模型的构建 | 第43-47页 |
| 5.1.1 模糊数学相关概念 | 第43-44页 |
| 5.1.2 基于B-S模型的模糊接受模型 | 第44页 |
| 5.1.3 构建模糊接受模型 | 第44-47页 |
| 5.2 实例分析:中科软的估值和原子高科的估值 | 第47-52页 |
| 5.2.1 估值对象 | 第47页 |
| 5.2.2 数据来源和处理 | 第47页 |
| 5.2.3 确定参数值 | 第47-50页 |
| 5.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3-56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 6.2 本文研究局限 | 第54页 |
| 6.3 新三板的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