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4.3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本文的主要概念辨析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主要概念辨析 | 第20-24页 |
2.1.1 数字城市管理 | 第20-21页 |
2.1.2 智慧城市管理 | 第21-23页 |
2.1.3 数字城管与智慧城管之间的比较 | 第23-24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5-26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6-27页 |
3 温州市龙湾区城管与执法局应用“智慧城管”的情况分析 | 第27-36页 |
3.1 龙湾区城管与执法局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3.1.1 人员组成与机构设置 | 第27-28页 |
3.1.2 执法范围和权责 | 第28-29页 |
3.2 龙湾区城管与执法局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3.2.1 传统城市管理阶段(1980年代-1998年) | 第29页 |
3.2.2 数字城市管理阶段(1999年-2010年) | 第29-30页 |
3.2.3 智慧城市管理阶段(2010-) | 第30页 |
3.3 成效与不足 | 第30-36页 |
3.3.1 主要成效 | 第30-33页 |
3.3.2 不足之处 | 第33-36页 |
4 智慧城管在温州龙湾区城管与执法局应用的制约分析 | 第36-40页 |
4.1 执法队伍力量较为薄弱 | 第36页 |
4.2 执法系统不完善 | 第36-37页 |
4.3 城管与执法局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合作 | 第37-38页 |
4.4 执法管理双方立场相对 | 第38-40页 |
5 提升智慧城管在龙湾区城管与执法局应用效果的有效途径 | 第40-56页 |
5.1 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 第40-42页 |
5.1.1 实现服务型城市管理 | 第40-41页 |
5.1.2 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 第41页 |
5.1.3 实现和谐型城市管理 | 第41-42页 |
5.2 建立“智慧城管”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 | 第42-44页 |
5.2.1 结合本地实际,做精做细地方法规 | 第42-43页 |
5.2.2 保护执法相对人和公众的权益 | 第43页 |
5.2.3 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城管执法中的作用 | 第43-44页 |
5.3 完善以人为本的智慧城管软实力 | 第44-50页 |
5.3.1 营造龙湾区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 第45-47页 |
5.3.2 发展智慧产业,实现城市技术和人才的创新优势 | 第47-49页 |
5.3.3 完善“智慧城管”的组织、人才机制 | 第49-50页 |
5.4 夯实智慧城管的技术与应用基础 | 第50-52页 |
5.4.1 打造资源中心,构建技术平台 | 第50-51页 |
5.4.2 增强龙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应用体系 | 第51-52页 |
5.5 完善城管与执法局的运行体系 | 第52-56页 |
5.5.1 营造城市治理共同参与的氛围 | 第52-53页 |
5.5.2 再造城管与行政执法流程 | 第53-54页 |
5.5.3 优化城管与行政执法的绩效评价体系 | 第54-56页 |
6 结论 | 第56-58页 |
6.1 总结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