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技术创新缩短企业技术差距 | 第13页 |
1.1.2 突破性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 第13-14页 |
1.1.3 知识资本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4-41页 |
2.1 知识资本相关研究 | 第24-29页 |
2.1.1 知识资本内涵 | 第24-25页 |
2.1.2 知识资本构成 | 第25-27页 |
2.1.3 知识资本管理 | 第27-28页 |
2.1.4 知识资本测量 | 第28-29页 |
2.2 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相关研究 | 第29-34页 |
2.2.1 突破性创新的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2.2.2 突破性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2.2.3 突破性创新能力要素 | 第32页 |
2.2.4 突破性创新能力分类 | 第32-34页 |
2.3 知识资本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关系相关研究 | 第34-38页 |
2.3.1 人力资本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关系 | 第34页 |
2.3.2 关系资本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关系 | 第34-36页 |
2.3.3 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 | 第36-37页 |
2.3.4 知识资本与组织绩效关系 | 第37-38页 |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8-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知识资本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41-59页 |
3.1 知识资本的维度分析 | 第41-46页 |
3.1.1 知识资本的特征 | 第41-43页 |
3.1.2 知识资本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3.1.3 知识资本的维度描述 | 第44-46页 |
3.2 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要素分析 | 第46-54页 |
3.2.1 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特征 | 第46-47页 |
3.2.2 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47-51页 |
3.2.3 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51-54页 |
3.3 知识资本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 | 第54-58页 |
3.3.1 人力资本维度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 | 第54-55页 |
3.3.2 关系资本维度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 | 第55-56页 |
3.3.3 创新资本维度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 | 第56页 |
3.3.4 顾客资本维度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 | 第56-57页 |
3.3.5 知识资本与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关系模型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4 知识资本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假设 | 第59-82页 |
4.1 人力资本维度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假设 | 第59-67页 |
4.1.1 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59-62页 |
4.1.2 人力资本配置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62-64页 |
4.1.3 人力资本激励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64-67页 |
4.2 关系资本维度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假设 | 第67-72页 |
4.2.1 任务导向型角色及执行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2 网络导向型角色及执行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69-72页 |
4.3 创新资本维度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假设 | 第72-75页 |
4.3.1 市场轨道创新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2 技术范式创新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3 商业权利保护创新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74-75页 |
4.4 顾客资本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假设 | 第75-79页 |
4.4.1 顾客参与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75-77页 |
4.4.2 客户定位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77-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4.5.1 研究假设汇总 | 第79-81页 |
4.5.2 关系假设模型的提出 | 第81-82页 |
5 研究设计 | 第82-98页 |
5.1 数据来源与收集 | 第82-86页 |
5.1.1 问卷设计 | 第82-83页 |
5.1.2 数据收集 | 第83-85页 |
5.1.3 样本描述 | 第85-86页 |
5.2 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 第86-95页 |
5.2.1 被解释变量 | 第86-89页 |
5.2.2 解释变量 | 第89-93页 |
5.2.3 控制变量 | 第93-95页 |
5.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5-96页 |
5.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5-96页 |
5.3.2 相关分析 | 第96页 |
5.3.3 多元回归分析 | 第96页 |
5.3.4 结构方程模型 | 第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6 实证分析 | 第98-121页 |
6.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98-99页 |
6.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99-105页 |
6.2.1 信度分析 | 第99-100页 |
6.2.2 效度分析 | 第100-105页 |
6.3 多元回归分析 | 第105-108页 |
6.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08-110页 |
6.5 模型拟合评鉴 | 第110-113页 |
6.5.1 模型基本适配度评鉴 | 第110-111页 |
6.5.2 模型整体适配度评鉴 | 第111-112页 |
6.5.3 模型内在适配度评鉴 | 第112-113页 |
6.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113-117页 |
6.6.1 路径分析 | 第113-114页 |
6.6.2 研究模型潜在变量间的直接效应 | 第114-115页 |
6.6.3 研究模型潜在变量间的总效应 | 第115-117页 |
6.7 模型修正与比较 | 第117-120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7 基于知识资本管理的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 第121-130页 |
7.1 构建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新型组织模式 | 第122-123页 |
7.2 完善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支持系统 | 第123-127页 |
7.3 提升企业突破性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资本管理能力 | 第127-130页 |
8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130-13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0-131页 |
8.2 研究创新 | 第131-132页 |
8.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9页 |
附录1 | 第149-156页 |
附录2 | 第156-161页 |
附录3 | 第161-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