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 | 第26-36页 |
2.1 马克思生态思想概述 | 第26-29页 |
2.1.1 生态、生态问题与生态思想 | 第26-27页 |
2.1.2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人化自然观 | 第27-29页 |
2.1.3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产生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 第29页 |
2.2 时代条件 | 第29-31页 |
2.2.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 第30页 |
2.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环境污染 | 第30-31页 |
2.3 思想理论来源 | 第31-36页 |
2.3.1 欧洲人文主义的传统 | 第31-32页 |
2.3.2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 第32-33页 |
2.3.3 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 第33-36页 |
第3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 | 第36-65页 |
3.1 中学毕业论文中生态思想的萌芽 | 第36-37页 |
3.2 博士论文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探 | 第37-38页 |
3.3 《1844年手稿》中形成生态哲学的最早雏形 | 第38-45页 |
3.3.1 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 | 第39-41页 |
3.3.2 劳动: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 | 第41-44页 |
3.3.3 人化自然观:自然成为社会历史的范畴 | 第44-45页 |
3.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生态哲学思想基本形成 | 第45-49页 |
3.4.1 实践:使自然成为人类历史的基石 | 第45-47页 |
3.4.2 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第47-49页 |
3.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态哲学思想的深刻阐述 | 第49-56页 |
3.5.1 现实的个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 | 第49-50页 |
3.5.2 两种生产: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 | 第50-51页 |
3.5.3 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矛盾运动 | 第51页 |
3.5.4 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与自然关系深化的体现 | 第51-53页 |
3.5.5 历史: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 第53-55页 |
3.5.6 世界历史理论:考察生态问题的全球性视野 | 第55-56页 |
3.6 《共产党宣言》中生态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第56-58页 |
3.6.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对“自然力的征服” | 第56-57页 |
3.6.2 城乡关系理论 | 第57-58页 |
3.6.3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趋势论 | 第58页 |
3.7 形成时期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58-63页 |
3.7.1 生态哲学思想伴随唯物史观形成而形成 | 第59页 |
3.7.2 实现了对旧自然哲学的超越 | 第59-62页 |
3.7.3 实现了自然、人、社会的统一 | 第62-63页 |
3.8 生态哲学思想是生态思想逻辑发展的内核 | 第63-65页 |
第4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 | 第65-88页 |
4.1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生态哲学的发展 | 第65-68页 |
4.1.1 人的依赖社会形态:人依赖于自然 | 第66页 |
4.1.2 物的依赖社会形态:人与自然异化 | 第66-67页 |
4.1.3 自由个性社会形态:人与自然圆融 | 第67-68页 |
4.2 《资本论》及相关文献中的生态经济思想 | 第68-79页 |
4.2.1 自然资源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 第68-70页 |
4.2.2 自然影响商品价值 | 第70-71页 |
4.2.3 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 第71-72页 |
4.2.4 自然是生产力要素 | 第72-74页 |
4.2.5 自然、人和社会受科学技术影响 | 第74-77页 |
4.2.6 人口增长既是自然现象,也受社会因素制约 | 第77-79页 |
4.3 《资本论》及相关文献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 第79-83页 |
4.3.1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制度性根源 | 第80-82页 |
4.3.2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生态和谐的社会 | 第82-83页 |
4.3.3 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 第83页 |
4.4 发展时期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83-86页 |
4.4.1 生态思想由生态哲学思想向生态经济、生态政治思想推进 | 第83-85页 |
4.4.2 生态经济思想的阐述与剩余价值理论形成同步 | 第85页 |
4.4.3 生态政治思想形成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一致 | 第85-86页 |
4.5 发展时期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 第86-88页 |
4.5.1 生态经济思想实现生态哲学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 | 第86页 |
4.5.2 生态政治思想是马克思理论批判特质在生态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 第86-88页 |
第5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深化 | 第88-102页 |
5.1 自然科学笔记与手稿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深化 | 第88-90页 |
5.1.1 三大科学笔记为生态哲学思想提供自然科学依据 | 第88-89页 |
5.1.2 《数学手稿》深化对自然与科学关系的认识 | 第89-90页 |
5.2 《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对生态哲学、生态经济思想的深化 | 第90-92页 |
5.2.1 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实践关系认识的深化 | 第90-91页 |
5.2.2 对自然条件影响商品价值认识的深化 | 第91-92页 |
5.3 《人类学笔记》实现生态哲学思想向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拓展 | 第92-97页 |
5.3.1 《人类学笔记》简介 | 第92-93页 |
5.3.2 科学论证自然对人类文明起源的影响 | 第93-94页 |
5.3.3 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 第94-96页 |
5.3.4 自然与人类技术相互作用 | 第96-97页 |
5.4 深化时期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97-100页 |
5.4.1 实现了自然与人类起源、发展关系的科学论证 | 第97-98页 |
5.4.2 实现了生态思想的时空拓展 | 第98-99页 |
5.4.3 实现了生态思想向社会领域的拓展 | 第99-100页 |
5.5 生态社会学思想是生态思想的深化 | 第100-102页 |
第6章 马克思生态思想轨迹形成的内在逻辑及当代价值 | 第102-121页 |
6.1 马克思生态思想轨迹形成的内在逻辑 | 第102-105页 |
6.1.1 马克思生态思想发展轨迹 | 第102-103页 |
6.1.2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生态思想内涵不断丰富 | 第103-104页 |
6.1.3 从哲学思辨走向现实,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视域不断放大 | 第104-105页 |
6.2 生态思想为确立马克思主义生态史观提供理论来源 | 第105-110页 |
6.2.1 生态史观简介 | 第105-107页 |
6.2.2 马克思生态思想伴随唯物史观的形成、发展与深化而不断深化 | 第107-108页 |
6.2.3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史观的理论来源 | 第108-110页 |
6.3 实现对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理论指导 | 第110-121页 |
6.3.1 生态哲学思想为“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提供哲学指导 | 第110-112页 |
6.3.2 生态经济思想为实现科学发展确立一系列生态经济学原则 | 第112-116页 |
6.3.3 生态政治思想为生态问题的政治解决提供思路 | 第116-118页 |
6.3.4 生态社会学思想为正确理解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指导 | 第118-12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