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悬浮填料—沸石BAF对低温水中氨氮的去除特性及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表第8-9页
目录第9-12页
CONTENTS第12-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0页
    1.1 我国水源水氨氮污染的形势第15-16页
        1.1.1 水源水氨氮污染的普遍性第15-16页
        1.1.2 低温期水源水氨氮污染的特异性第16页
    1.2 饮用水生产中主要氨氮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第16-27页
        1.2.1 折点加氯法除氨氮的研究与应用第16-17页
        1.2.2 物化吸附法除氨氮的研究与应用第17-20页
        1.2.3 生物氧化法除氨氮的研究与应用第20-26页
        1.2.4 沸石吸附和生物氧化协同除氨氮的研究与应用第26-27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27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7-30页
        1.4.1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2 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0-42页
    2.1 试验用水水质第30页
    2.2 试验装置与运行方法第30-35页
        2.2.1 曝气生物滤池中试试验装置第30-33页
        2.2.2 曝气生物滤池小试试验装置第33页
        2.2.3 沸石吸附试验装置及方法第33-35页
    2.3 检测方法第35-36页
        2.3.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方法第35页
        2.3.2 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测定第35页
        2.3.3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测定第35页
        2.3.4 嗅味物质的测定第35-36页
    2.4 生物膜群落结构分析方法第36-42页
        2.4.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第36-37页
        2.4.2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37-40页
        2.4.3 高通量测序第40-42页
第3章 SZBAF处理受污染水源水性能评价第42-69页
    3.1 对氨氮的去除效能第42-52页
        3.1.1 常温稳定期对氨氮的去除第42-43页
        3.1.2 高氨氮污染负荷下对氨氮的去除第43-45页
        3.1.3 低温期对氨氮的去除第45-49页
        3.1.4 低温期SZBAF系统氮的转换第49-52页
    3.2 对有机物的去除第52-56页
        3.2.1 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第52页
        3.2.2 对嗅味物质的去除第52-53页
        3.2.3 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去除第53-54页
        3.2.4 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去除第54-56页
    3.3 对锰的去除第56-64页
        3.3.1 锰的去除效果第56-59页
        3.3.2 水力负荷的影响第59-61页
        3.3.3 气水比的影响第61-63页
        3.3.4 氨氮冲击负荷对锰去除的影响第63-64页
    3.4 处理效能与菌群的关联第64-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4章 SZBAF低温除氨氮特性研究第69-88页
    4.1 常温期-低温期SZBAF除氨氮特性比较第69-83页
        4.1.1 SZBAF常温期去除氨氮特性第69-70页
        4.1.2 SZBAF低温期去除氨氮特性第70-83页
    4.2 低温期--常温期SZBAF除氨氮特性比较第83-85页
    4.3 温度交替变化SZBAF除氨氮特性比较第85-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5章 SZBAF内生物群落响应温度变化的机制研究第88-119页
    5.1 常温--低温SZBAF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第88-104页
        5.1.1 对SZBAF中的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解析第89-92页
        5.1.2 对SZBAF中的生物群落差异性解析第92-95页
        5.1.3 对SZBAF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分布解析第95-101页
        5.1.4 对 SZBAF中的硝化功能菌定量分析第101-104页
    5.2 低温--常温SZBAF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第104-114页
        5.2.1 对SZBAF中的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解析第105-107页
        5.2.2 对SZBAF中的生物群落差异性解析第107-110页
        5.2.3 对SZBAF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分布解析第110-113页
        5.2.4 对SZBAF中的硝化功能菌定量分析第113-114页
    5.3 温度交替变化SZBAF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第114-117页
    5.4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6章 SZBAF系统内氮转移机制研究第119-144页
    6.1 SZBAF运行特性对生物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19-122页
        6.1.1 曝气对SZBAF中生物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19-120页
        6.1.2 水力停留时间对生物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20-122页
    6.2 水体本底成分对生物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22-127页
        6.2.1 腐殖酸存在对生物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22-123页
        6.2.2 浊度对生物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23-125页
        6.2.3 共存阳离子对生物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25-127页
    6.3 温度对生物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27-132页
    6.4 氨氮负荷对生物沸石吸附、解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32-135页
        6.4.1 氨氮负荷对生物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32-134页
        6.4.2 氨氮负荷对生物沸石解吸附氨氮的影响第134-135页
    6.5 促进SZBAF系统内氮转移技术研究第135-143页
        6.5.1 传统再生方式促进氮转移的局限性第136-138页
        6.5.2 优化SZBAF系统促进氮转移第138-142页
        6.5.3 原位构建以低温硝化细菌为主体的生物膜系统技术探讨第142-143页
    6.6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结论第144-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64-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个人简历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生态思想发展轨迹研究
下一篇:基于共代谢作用微曝气SBR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