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7页 |
1.1 药物递送和癌症治疗 | 第12页 |
1.2 药物递送载体 | 第12-13页 |
1.3 水凝胶作为药物载体 | 第13-24页 |
1.3.1 引言 | 第13-14页 |
1.3.2 水凝胶 | 第14-15页 |
1.3.3 水凝胶负载药物的方式 | 第15-16页 |
1.3.4 水凝胶的给药方式 | 第16-17页 |
1.3.5 水凝胶负载药物的控制释放 | 第17-22页 |
1.3.6 目前水凝胶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3.7 未来水凝胶的机遇与挑战 | 第23-24页 |
1.4 (聚)多巴胺 | 第24-35页 |
1.4.1 聚多巴胺的介绍 | 第24-25页 |
1.4.2 聚多巴胺的制备 | 第25页 |
1.4.3 聚多巴胺的合成机理 | 第25-26页 |
1.4.4 聚多巴胺的物化性质 | 第26-31页 |
1.4.5 聚多巴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1.4.6 多巴胺/聚多巴胺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1.5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点,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5.1 设计思路和创新点 | 第35-3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近红外光刺激响应释放水凝胶药物递送系统 | 第37-59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实验和方法 | 第37-43页 |
2.2.1 材料 | 第37-38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2.3 表征 | 第38页 |
2.2.4 制备多巴胺纳米颗粒 | 第38-39页 |
2.2.5 制备聚多巴胺纳米颗粒/聚乙二醇水凝胶 | 第39页 |
2.2.6 聚多巴胺纳米颗粒/聚乙二醇水凝胶流变性能 | 第39页 |
2.2.7 聚多巴胺纳米球/聚已二醇水凝胶的光热效应 | 第39页 |
2.2.8 聚多巴胺纳米颗粒装载抗癌药物 | 第39-40页 |
2.2.9 制备载药聚多巴胺球/聚乙二醇水凝胶 | 第40页 |
2.2.10 近红外光刺激响应的药物释放 | 第40页 |
2.2.11 细胞培养 | 第40-41页 |
2.2.12 体外的细胞毒性试验 | 第41页 |
2.2.13 体内的水凝胶安全性 | 第41-42页 |
2.2.14 在体内评估该系统对肿瘤的治疗效果 | 第42-43页 |
2.2.15 病理组织切片检查 | 第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8页 |
2.3.1 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针 | 第43-44页 |
2.3.2 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46页 |
2.3.3 水凝胶的光热性质和光热稳定性 | 第46-48页 |
2.3.4 载药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49页 |
2.3.5 载药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 第49-50页 |
2.3.6 体外水凝胶的光控药物释放 | 第50-52页 |
2.3.7 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第52页 |
2.3.8 水凝胶的成分以及水凝胶的细胞毒性 | 第52-53页 |
2.3.9 水凝胶体内的生物安全性 | 第53-55页 |
2.3.10 光热协同化疗治疗肿瘤模型 | 第55-58页 |
2.3.11 组织病理学分析 | 第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致谢 | 第69页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