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仿真置信度与体系对抗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6-20页 |
1.2.1 仿真可信度的提出及其发展 | 第16-17页 |
1.2.2 美军以体系对抗为研究背景的典型应用系统发展情况 | 第17-18页 |
1.2.3 国内在仿真可信度领域的研究情况 | 第18-19页 |
1.2.4 国内在体系对抗领域的研究情况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体系对抗仿真可信性基础 | 第21-30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体系对抗仿真 | 第21-24页 |
2.3 仿真VV&A技术 | 第24-27页 |
2.3.1 VV&A的概念 | 第24页 |
2.3.2 VV&A的原则 | 第24-25页 |
2.3.3 VV&A的过程 | 第25-26页 |
2.3.4 VV&A方法 | 第26-27页 |
2.4 仿真置信度及其性质 | 第27-28页 |
2.5 仿真置信度与VV&A的关系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体系对抗仿真校核与验证研究 | 第30-59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需求校核与概念模型验证 | 第30-31页 |
3.2.1 开发需求的校核 | 第30页 |
3.2.2 概念模型的验证 | 第30-31页 |
3.3 数学模型的校核与验证 | 第31-38页 |
3.3.1 数学模型的校核机制 | 第31-32页 |
3.3.2 数学模型的校核方法 | 第32页 |
3.3.3 数学模型的校核过程 | 第32-33页 |
3.3.4 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33-38页 |
3.4 软件模型的校核与测试 | 第38-41页 |
3.4.1 软件模型V&T方法 | 第39-40页 |
3.4.2 软件模型的测试过程 | 第40-41页 |
3.5 XXX仿真系统的校核与验证 | 第41-58页 |
3.5.1 XXX系统简介 | 第41-42页 |
3.5.2 XXX仿真系统需求与概念模型的校核与验证 | 第42-44页 |
3.5.3 XXX仿真系统数学模型的校核与验证 | 第44-51页 |
3.5.4 XXX仿真系统软件模型的校核与测试 | 第51-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体系对抗仿真置信度评估研究 | 第59-74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体系对抗仿真置信度评估过程 | 第59-60页 |
4.3 体系对抗仿真置信度评估方式 | 第60-62页 |
4.4 体系对抗仿真置信度评估指标体系 | 第62-65页 |
4.4.1 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概念 | 第62页 |
4.4.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 | 第62-64页 |
4.4.3 置信度评估指标体系案例分析 | 第64-65页 |
4.5 体系对抗仿真置信度评估指标赋权方法 | 第65-68页 |
4.5.1 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 | 第65-66页 |
4.5.2 组合赋权法及其应用实例 | 第66-68页 |
4.6 体系对抗仿真置信度评估方法 | 第68-72页 |
4.6.1 定量方法 | 第68-69页 |
4.6.2 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 第69-70页 |
4.6.3 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70-71页 |
4.6.4 基于对抗任务的置信度评估方法 | 第71-7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XXX体系对抗仿真置信度的案例分析 | 第74-87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XXX体系对抗仿真系统 | 第74-75页 |
5.3 XXX体系对抗仿真置信度评估过程 | 第75-85页 |
5.3.1 建立评估任务 | 第75-76页 |
5.3.2 确定评估策略 | 第76-80页 |
5.3.3 执行评估 | 第80-85页 |
5.4 评估结论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7页 |
6.2 论文工作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