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3 系统功能 | 第12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USB及OTG技术协议的分析 | 第13-28页 |
2.1 USB通信系统的结构 | 第13-14页 |
2.2 USB通信原理分析 | 第14-16页 |
2.2.1 USB设备的硬件特性 | 第14-15页 |
2.2.2 USB中重要构件的概念 | 第15-16页 |
2.3 USB数据通信格式分析 | 第16-25页 |
2.3.1 域的描述和分析 | 第16-18页 |
2.3.2 USB的包格式 | 第18-20页 |
2.3.3 事务 | 第20-23页 |
2.3.3.1 IN事务 | 第20-21页 |
2.3.3.2 OUT事务 | 第21页 |
2.3.3.3 SETUP事务 | 第21-23页 |
2.3.4 USB传输分析 | 第23-25页 |
2.3.4.1 控制传输 | 第23-24页 |
2.3.4.2 中断传输 | 第24-25页 |
2.3.4.3 同步传输 | 第25页 |
2.3.4.4 批量传输 | 第25页 |
2.4 USB OTG通信原理分析 | 第25-27页 |
2.4.1 USB OTG的硬件配置 | 第25-26页 |
2.4.2 USB OTG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通信系统的平台研究与整体设计 | 第28-40页 |
3.1 ANDROID手机与ARM卡通信系统的概述 | 第28页 |
3.2 STM32F103X系列处理器简介 | 第28-30页 |
3.3 ANDROID手机的USB OTG概述 | 第30-32页 |
3.4 AOA(ANDROID OPEN ACCESSORY PROTOCOL)协议 | 第32-34页 |
3.4.1 AOA协议中的配件模式 | 第32-33页 |
3.4.2 AOA协议中的主机模式 | 第33-34页 |
3.5 ANDROID手机与ARM板卡USB通信的整体设计 | 第34-39页 |
3.5.1 USB系统的通信过程 | 第34-36页 |
3.5.1.1 上电侦听 | 第35页 |
3.5.1.2 设备枚举 | 第35-36页 |
3.5.1.3 USB系统通信 | 第36页 |
3.5.2 ANDROID手机与ARM板卡USB通信的整体设计 | 第36-39页 |
3.5.2.1 确定USB设备的类型 | 第37页 |
3.5.2.2 系统初始化 | 第37-38页 |
3.5.2.3 USB通信系统两端的整体设计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通信系统的详细设计 | 第40-63页 |
4.1 USB设备端程序设计 | 第40-56页 |
4.1.1 ARM设备端USB系统初始化配置 | 第40-42页 |
4.1.2 配置描述符 | 第42-50页 |
4.1.3 USB中断处理流程 | 第50-55页 |
4.1.4 数据的采集 | 第55-56页 |
4.2 ANDROID手机HOST端程序设计 | 第56-62页 |
4.2.1 主机端ANDROID开发系统的搭建 | 第56-57页 |
4.2.2 开放ANDROID系统中USB访问权限 | 第57-59页 |
4.2.3 USB ANDROID端程序设计 | 第59-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 第63-74页 |
5.1 STM32F103X上USB端.程序的调试与测试 | 第63-68页 |
5.1.1 STM32F103X开发板程序的下载 | 第63-64页 |
5.1.2 STM32F103X USB程序的串.调试和测试 | 第64-66页 |
5.1.3 接入PC端测试 | 第66-68页 |
5.2 ANDROID手机端USB模块调试与测试 | 第68-69页 |
5.3 USB两端数据通信测试 | 第69-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5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