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RCS特性的高精度计算及结构参数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注释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1.2.1 隐身直升机发展及现状 | 第17-18页 |
1.2.2 直升机RCS特性预估的发展及现状 | 第18-19页 |
1.2.3 CEM方法发展及现状 | 第19-2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直升机模型的建立及电磁计算网格剖分技术 | 第23-31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直升机电磁计算网格生成条件 | 第23-24页 |
2.3 网格密度对计算结果影响 | 第24-25页 |
2.4 直升机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5-28页 |
2.5 直升机电磁计算网格生成 | 第28-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CEM的直升机RCS特性计算方法 | 第31-5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变形 | 第31-33页 |
3.2.1 FDTD方法中的主控方程 | 第32页 |
3.2.2 FVTD方法中的主控方程 | 第32-33页 |
3.3 方程离散 | 第33-39页 |
3.3.1 FDTD方法中方程离散 | 第33-37页 |
3.3.2 FVTD方法中方程离散 | 第37-39页 |
3.4 边界条件 | 第39-41页 |
3.4.1 FDTD方法的边界条件设定 | 第39-41页 |
3.4.2 FVTD方法的边界条件设定 | 第41页 |
3.5 稳定性收敛条件 | 第41-42页 |
3.5.1 FDTD方法的稳定性收敛条件 | 第41-42页 |
3.5.2 FVTD方法的稳定性收敛条件 | 第42页 |
3.6 入射波的加入 | 第42-44页 |
3.7 目标RCS特性计算 | 第44-46页 |
3.7.1 FDTD方法的近-远场外推变换 | 第45-46页 |
3.7.2 FVTD方法的近-远场外推变换 | 第46页 |
3.8 直升机雷达目标特性求解流程 | 第46-48页 |
3.9 算例验证计算 | 第48-52页 |
3.9.1 一维电磁波传播数值模拟 | 第49页 |
3.9.2 二维无限长导体圆柱电磁散射数值模拟 | 第49-51页 |
3.9.3 三维金属立方体电磁散射数值模拟 | 第51-52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旋翼结构参数对RCS响应特性的影响 | 第53-62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翼型对桨叶RCS响应特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1 翼型厚度变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2 翼型弯度变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桨叶片数的变化对旋翼RCS响应特性的影响 | 第55-58页 |
4.4 桨尖形状改变对旋翼RCS响应特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4.4.1 桨尖后掠角度变化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2 桨尖下反角度变化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机体结构布局参数对RCS响应特性的影响 | 第62-71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孤立机身散射特性分析 | 第62-64页 |
5.3 孤立机身加短翼散射特性分析 | 第64-66页 |
5.4 孤立机身加平尾散射特性分析 | 第66-67页 |
5.5 孤立机身添加短翼和平尾组合散射特性分析 | 第67-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全机雷达散射性能的研究 | 第71-80页 |
6.1 引言 | 第71页 |
6.2 悬停状态下全机雷达散射性能分析 | 第71-74页 |
6.3 前飞状态下全机雷达散射性能的研究 | 第74-77页 |
6.4 部附件对全机雷达散射性能的影响 | 第77-79页 |
6.4.1 悬停状态下部附件的影响 | 第77-78页 |
6.4.2 前飞状态下部附件的影响 | 第78-7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3页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80页 |
7.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7.3 本文的创新工作和特色之处 | 第81-82页 |
7.4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