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问题的方法 | 第15页 |
1.4.2 论文写作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概述 | 第16-22页 |
2.1 危险货物概述 | 第16-18页 |
2.1.1 危险货物定义 | 第16页 |
2.1.2 危险货物分类 | 第16-17页 |
2.1.3 危险货物危害性 | 第17-18页 |
2.2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概述 | 第18-22页 |
2.2.1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基本技术要求 | 第18-20页 |
2.2.2 危险货物运输特点 | 第20-21页 |
2.2.3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特点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行政管理现状 | 第22-29页 |
3.1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法规、标准建设现状 | 第22-24页 |
3.1.1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法规、标准 | 第22-23页 |
3.1.2 法律、法规、标准数量多,内容衔接不够 | 第23页 |
3.1.3 各地尚缺乏符合自身地域特点的运输技术手册 | 第23-24页 |
3.2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体制现状 | 第24-26页 |
3.2.1 机构现状——多部门联合管理和行业管理 | 第24-25页 |
3.2.2 职能现状——部门间管理职能交叉 | 第25-26页 |
3.2.3 队伍现状——管理人员培训少,缺乏丰富经验 | 第26页 |
3.3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现状 | 第26-29页 |
3.3.1 许可管理职责 | 第26-27页 |
3.3.2 车辆技术管理职责 | 第27页 |
3.3.3 从业人员资格管理职责 | 第27-28页 |
3.3.4 运输过程监管职责 | 第28页 |
3.3.5 运输企业考评管理职责 | 第28页 |
3.3.6 应急救援管理职责 | 第28-29页 |
第四章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原因及其行政管理致因分析 | 第29-43页 |
4.1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危险致因分析 | 第29-36页 |
4.1.1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危险致因分析法概述 | 第29-30页 |
4.1.2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危险因素分析—直接原因 | 第30-34页 |
4.1.3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危险因素分析—间接原因 | 第34-35页 |
4.1.4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危险因素分析—事故基本原因 | 第35-36页 |
4.2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基本原因中的“行政管理因素”分析 | 第36-43页 |
4.2.1 事故树分析法概述 | 第37-38页 |
4.2.2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事故树编制 | 第38-39页 |
4.2.3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事故树分析 | 第39-41页 |
4.2.4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事故树结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国外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经验借鉴 | 第43-47页 |
5.1 国外管理经验介绍 | 第43-45页 |
5.1.1 加拿大的各种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依据统一适用的法律法规 | 第43-44页 |
5.1.2 德国严把准入条件 | 第44页 |
5.1.3 美国在立法上与国际接轨 | 第44-45页 |
5.1.4 日本注重危险货物分类管理 | 第45页 |
5.2 对我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方面的一些启示 | 第45-47页 |
5.2.1 在严把企业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的借鉴 | 第45-46页 |
5.2.2 在事故发生处理和追责方面的借鉴 | 第46页 |
5.2.3 在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方面的借鉴 | 第46-47页 |
第六章 保障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行政管理对策 | 第47-52页 |
6.1 继续完善规章衔接,使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过程均有法可依 | 第47页 |
6.2 协调发展,推动执法体制改革 | 第47页 |
6.3 整顿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 第47-48页 |
6.4 丰富手段,加强企业市场准入管理 | 第48页 |
6.5 加强车管,保证车辆安全上路 | 第48-49页 |
6.6 资格管理,提高从业服务水平 | 第49页 |
6.7 强化监管,保障运输过程安全 | 第49-50页 |
6.8 定期评估,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 第50页 |
6.9 积极协调,完善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 第50页 |
6.10 运用科技,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 第50-51页 |
6.11 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危货运输安全意识 | 第51-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