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2.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1.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基本思路 | 第15页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研究创新 | 第15页 |
2.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一、主体间性及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联系 | 第17-24页 |
(一)主体间性的一般阐释 | 第17-20页 |
1.主体间性的含义 | 第17-18页 |
2.主体间性的特征 | 第18-19页 |
3.主体间性的原则 | 第19-20页 |
(二)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联系 | 第20-22页 |
1.两者有相同的问题域 | 第20-21页 |
2.两者具有共同的预设目标和现实出路 | 第21页 |
3.两者具有一致的内在活动本质 | 第21-22页 |
(三)主体间性视角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1.回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学空场的现实困境 | 第22页 |
2.顺应现代性系统思维转向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3.接应异质主体对交往实践的渴求 | 第23-24页 |
二、主体间性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状况 | 第24-37页 |
(一)调研的基本概况 | 第24-28页 |
1.调查说明 | 第24-25页 |
2.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3.调查结果的分析标准及应用方法 | 第27-28页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效 | 第28-32页 |
1.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 第28-30页 |
2.教师主导主体地位凸显 | 第30页 |
3.主体间关系和谐融洽 | 第30-31页 |
4.教学介体被引入到主体间共建中 | 第31-32页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表现 | 第32-35页 |
1.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不高 | 第32-33页 |
2.教师的主导主体性发挥动力受阻 | 第33-34页 |
3.主体间交往仍存在独白现象 | 第34页 |
4.教学介体尚未真正发挥物客体的有效作用 | 第34-35页 |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 | 第35-37页 |
1.主体地位与主体性作用认识混淆 | 第35页 |
2.个人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相互消解 | 第35-36页 |
3.交往实践空间尚未触及主体思想领域 | 第36页 |
4.引入与进入两者意义混同 | 第36-37页 |
三、主体间性视角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总体思路 | 第37-52页 |
(一)树立主体间性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 | 第37-39页 |
1.交互主体理念 | 第37-38页 |
2.平等交往理念 | 第38页 |
3.包容理解理念 | 第38-39页 |
(二)构建交往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 第39-43页 |
1.构成的核心要素 | 第39-40页 |
2.运行的基本机理 | 第40-42页 |
3.实现的必要条件 | 第42-43页 |
(三)主体间性视角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现路径 | 第43-52页 |
1.实现系统开放的思维转向 | 第43-44页 |
2.提升参与主体的综合素质 | 第44-45页 |
3.构建平等对话的话语场域 | 第45-46页 |
4.营造生活世界的实践空间 | 第46-48页 |
5.发挥载体合力的协同共振 | 第48-49页 |
6.完善长期有效的考评机制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一 关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学生问卷) | 第56-62页 |
附录二 关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调查(教师访谈问卷) | 第62-64页 |
附录三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