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构的记忆之场--汪曾祺文学世界再探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阐释:文化记忆理论的建构 | 第13-18页 |
(一) 记忆理论的转型与升级 | 第13-15页 |
1.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 | 第13-14页 |
2.从集体记忆到文化记忆 | 第14-15页 |
(二) 文化记忆理论的生成 | 第15-18页 |
1.文化记忆理论检视 | 第15-16页 |
2.文学与文化记忆的交会 | 第16-18页 |
二、记忆书写:汪曾祺笔下的文化记忆 | 第18-28页 |
(一) 汪曾祺作品中的“记忆之场” | 第18-22页 |
1.公共空间的呈现与记取 | 第18-20页 |
2.仪式展演的操演与传送 | 第20-21页 |
3.民间技艺的传承与遗留 | 第21-22页 |
(二) 多重叙事交织下文化记忆的维度 | 第22-25页 |
1.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 | 第22-23页 |
2.在叙事中突显媒介特性 | 第23-24页 |
3.在叙事中塑造个体与群体的形象 | 第24-25页 |
(三) 文学中文化记忆的功能意义 | 第25-28页 |
1.承载个体身份认同功能 | 第25-26页 |
2.承载群体身份认同功能 | 第26-27页 |
3.承载文化身份认同功能 | 第27-28页 |
三、媒介表征:文学重构的文化记忆 | 第28-36页 |
(一) “重构”文化记忆 | 第29-32页 |
1.在模仿场景中再现文化记忆 | 第29-30页 |
2.在营造氛围中表现文化记忆 | 第30-31页 |
3.在文化记忆中突显文化精神 | 第31-32页 |
(二) 文化记忆中的“审视” | 第32-36页 |
1.主体阅读中的自我审视 | 第32-33页 |
2.自我审视的现实意义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