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萧红小说文艺民俗的审美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3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研究意义第12-13页
    (四)研究方法第13页
一、文艺民俗的内涵及其审美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3-20页
    (一)文艺民俗内涵与特征第13-16页
        1.文艺民俗的内涵第13-15页
        2.文艺民俗的特征第15-16页
    (二)文学民俗审美的承载第16-17页
        1.民俗的文学指向第16-17页
        2.民俗的审美属性第17页
    (三)文艺民俗学的理论梳理第17-20页
        1.文艺民俗学学科界定第18页
        2.文艺民俗人学观理论第18-19页
        3.文艺民俗的审美作用第19-20页
二、萧红小说文艺民俗的审美呈现第20-28页
    (一)物质文化民俗第20-23页
        1.饮食文化民俗第20-21页
        2.居住文化民俗第21-22页
        3.商业文化民俗第22-23页
    (二)社会人生民俗第23-25页
        1.婚姻礼俗第23-24页
        2.丧葬礼仪第24-25页
    (三)心仪信仰民俗第25-28页
        1.岁时节日民俗第25-27页
        2.宗教信仰民俗第27-28页
三、萧红小说文艺民俗的叙事视阈第28-38页
    (一)民俗心理的多维表达第28-32页
        1.“家国同构”的政治民俗心理第28-29页
        2.“土地本位”的伦理民俗传承第29-30页
        3.“封建务实”的社交民俗观念第30-32页
    (二)民俗群像的深刻雕摹第32-35页
        1.“受刑罚”的女人第32-33页
        2.荒谬的“空心人”第33-34页
        3.“混沌”的“中间人”第34-35页
    (三)民俗叙事的审美建构第35-38页
        1.场景化第35-36页
        2.情节化第36-37页
        3.意象化第37-38页
四、萧红小说文艺民俗的生成语境第38-45页
    (一)乡土中国的社会基质第39-40页
        1.乡土溯源第39页
        2.乡土精神第39-40页
    (二)危难东北的民俗生态第40-42页
        1.自然场域第40-41页
        2.社会场域第41-42页
    (三)内在发酵的审美经验第42-45页
        1.人生经历第42-44页
        2.审美取向第44-45页
五、萧红小说文艺民俗呈现的价值与意义第45-54页
    (一)审美价值第45-49页
        1.“有形反抗”:突破人性局限的深刻洞察第45-47页
        2.“无形反抗”:超越生命有限的终极关切第47-49页
    (二)现实意义第49-54页
        1.生态建设意义第49-51页
        2.文化建设意义第51-52页
        3.文学民族化意义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建构的记忆之场--汪曾祺文学世界再探
下一篇:《诗经》先兆物类事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