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刚构桥论文

云南现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分析及工程应用措施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第13-19页
        1.2.1 国内外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问题的典型案例第14页
        1.2.2 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原因的研究现状和方法第14-18页
        1.2.3 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工程应对措施的研究现状和方法第18-19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第二章 云南现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等病害现状调研分析第22-38页
    2.1 现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病害统计与分布情况第22-28页
        2.1.1 工程概况第22-24页
        2.1.2 合拢段底板混凝土崩裂、分层及倒角处纵开裂第24页
        2.1.3 腹板斜向开裂第24-26页
        2.1.4 箱梁顶、底板纵向开裂第26-28页
        2.1.5 横隔板竖向、横向开裂第28页
    2.2 跨中下挠病害的综述第28-30页
    2.3 病害的初步分析第30-36页
        2.3.1 箱梁开裂原因初步分析第30-34页
        2.3.2 跨中下挠原因初步分析第34-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长期下挠后受力特征与结构分析理论第38-58页
    3.1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长期下挠后的结构分析与受力特征第38-39页
    3.2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长期下挠后的结构解析计算理论第39-57页
        3.2.1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理论第39-46页
        3.2.2 混凝土收缩徐变相关理论第46-53页
        3.2.3 箱梁开裂后结构承载力评估与计算第53-57页
    3.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长期下挠的影响因素研究第58-72页
    4.1 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和控制参数的重要性和影响第58-59页
        4.1.1 施工管理的重要性第58-59页
        4.1.2 控制参数的影响第59页
    4.2 工程实例第59-63页
        4.2.1 红河大桥原桥概况及现况第59-61页
        4.2.2 红河大桥模型的建立第61-62页
        4.2.3 红河大桥主跨下挠设计理论值与实测值对比第62-63页
    4.3 预应力损失对大跨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第63-67页
        4.3.1 全部预应力损失对大跨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第63-65页
        4.3.2 顶板预应力损失对大跨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第65-66页
        4.3.3 底板预应力损失对大跨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第66-67页
    4.4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大跨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第67-70页
        4.4.1 考虑混凝土徐变与否及徐变时间对大跨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第67-69页
        4.4.2 加载龄期对大跨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第69-70页
    4.5 刚度损失对大跨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第70-71页
    4.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减缓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长期下挠的对策措施及工程方案研究第72-78页
    5.1 设计阶段的对策研究第72-74页
        5.1.1 准确预估混凝土收缩徐变第72页
        5.1.2 预应力钢筋设计改进第72-73页
        5.1.3 构造方面设计改进第73-74页
    5.2 施工阶段的对策研究第74-75页
    5.3 运营阶段的对策措施第75-76页
        5.3.1 及时维护修缮第75页
        5.3.2 严控超载超限第75-76页
    5.4 现役阶段工程处治对策研究第76-77页
        5.4.1 传统加固方法第76页
        5.4.2 新型加固方法第76-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实桥工程应用第78-92页
    6.1 概况第78页
    6.2 病害检测情况与分析第78-79页
        6.2.1 病害检测情况第78-79页
        6.2.2 主跨跨中下挠成因分析第79页
    6.3 实桥结构分析与工程处治措施第79-89页
        6.3.1 结构分析第79页
        6.3.2 处治措施第79-80页
        6.3.3 处治前后对比计算分析第80-89页
    6.4 本章小结第89-9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6页
    7.1 本文研究结论第92-93页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第93-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第104-106页
附录B (K280+156.524大桥等6座连续刚构桥主梁裂缝分布图)第106-112页
附录C (K280+156.524大桥等4座连续刚构桥线形对比图)第112-114页
附录D (红河大桥桥型总体布置图)第114-116页
附录E (阿墨江大桥桥型总体布置图)第116-118页
附录F (阿墨江大桥加固方案构造图)第118-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储能装置的控制策略和各储能单元参数优化
下一篇:基于站点换乘优化算法的智能公交实时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