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23页 |
·黄水河流域地理位置 | 第18页 |
·黄水河流域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黄水河流域气候 | 第19-20页 |
·黄水河流域土壤 | 第20页 |
·黄水河流域植被 | 第20页 |
·黄水河流域水资源 | 第20-22页 |
·黄水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3 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术 | 第23-31页 |
·空间数据库技术 | 第23-24页 |
·空间数据库的定义 | 第23页 |
·空间数据库的分类 | 第23页 |
·空间数据库的特点和应用 | 第23-24页 |
·组件式技术与组件式GIS | 第24-29页 |
·组件式技术 | 第24-25页 |
·组件式GIS | 第25-27页 |
·GIS 组件式产品AE | 第27-29页 |
·系统优化技术 | 第29-31页 |
4 黄水河流域下垫面类型的划分及其水资源模型的建立 | 第31-45页 |
·下垫面类型划分和降水径流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 第31-32页 |
·下垫面类型的划分 | 第32-36页 |
·下垫面类型的划分原则 | 第32页 |
·下垫面类型的划分步骤 | 第32-34页 |
·运用Horton 地貌律和G 理论分析各因子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下垫面类型划分依据的确定 | 第33页 |
·下垫面类型划分 | 第33-34页 |
·下垫面接类型区划分结果及其主要特征 | 第34-36页 |
·水资源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6-45页 |
·降水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多年平均降水量 | 第36-37页 |
·典型年降水量 | 第37页 |
·径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多年平均径流深 | 第37-38页 |
·典型年径流深 | 第38页 |
·地下水资源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 第38-40页 |
·典型年地下水资源量 | 第40页 |
·陆地蒸发量和水面蒸发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陆地蒸发量 | 第40页 |
·水面蒸发量 | 第40页 |
·地下水库蓄水量数学计算模型 | 第40-41页 |
·山前侧向径流数学计算模型 | 第41页 |
·水资源可利用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41-42页 |
·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42页 |
·农业生态灌溉需水量数学模型的计算 | 第42页 |
·工农业生活用水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生活用水量数学模型 | 第43-44页 |
·工业用水量数学模型 | 第44页 |
·农业灌溉用水量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5 黄水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 第45-56页 |
·系统分析 | 第45-47页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45-46页 |
·系统目标分析 | 第46-47页 |
·系统数据分析 | 第47页 |
·功能分析 | 第47-50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50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50-52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52-55页 |
·数据库设计原则 | 第52-53页 |
·数据库系统选择 | 第53-54页 |
·空间数据库设计 | 第54页 |
·属性数据库设计 | 第54-55页 |
·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55-56页 |
·组件式GIS 软件AE | 第55-56页 |
·数据库开发平台Visual Basic | 第56页 |
6 黄水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 第56-70页 |
·基本功能的实现 | 第56-62页 |
·系统开发所涉及的主要控件 | 第56-57页 |
·ArcGIS Engine 应用开发的基本过程 | 第57-58页 |
·地图的显示与控制 | 第58-59页 |
·数据查询 | 第59-61页 |
·属性表管理 | 第61-62页 |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第62-70页 |
·基础信息的查询 | 第63-66页 |
·水资源的计算 | 第66-70页 |
·行政区水资源分析 | 第66-67页 |
·流域水资源分析 | 第67-68页 |
·用水量分析 | 第68页 |
·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68-69页 |
·地下水水库容量 | 第69页 |
·山前侧向补给量 | 第69页 |
·生态灌溉量 | 第69-70页 |
·供需平衡分析 | 第7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1页 |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