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研究(1931-1945)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7页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8-10页
        1.1.1 课题的来源第8-9页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分析第10-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2.1 文献分析法第16页
            1.3.2.2 宏观与微观结合法第16页
            1.3.2.3 多学科交叉法第16-17页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历史背景第17-22页
    2.1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国际背景第17-18页
    2.2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国内背景第18-19页
    2.3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区域背景第19-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2页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纵向考察第22-32页
    3.1 1931 — 1933 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第22-25页
        3.1.1 日寇入侵与吉林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第22-23页
        3.1.2 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吉林反日游击队的产生第23-25页
    3.2 1933 — 1940 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第25-28页
        3.2.1 《一二六指示信》在吉林地区的贯彻第25-26页
        3.2.2 吉林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高潮第26-28页
    3.3 1940 — 1945 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第28-30页
        3.3.1 吉林地区抗战艰苦阶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低潮第28-29页
        3.3.2 抗联入苏整训与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继续传播第29-30页
    3.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横向探究第32-44页
    4.1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抗日游击区的传播:以磐石为例第32-39页
        4.1.1 马克思主义在磐石抗日游击区的传播环境第32-33页
        4.1.2 马克思主义在磐石抗日游击区的传播主体第33-37页
            4.1.2.1 中坚力量之一——磐石地方党团组织第34-35页
            4.1.2.2 中坚力量之二——东北抗联第一军第35-36页
            4.1.2.3 辅助力量——革命群众团体第36-37页
        4.1.3 马克思主义在磐石抗日游击区的传播活动第37-39页
    4.2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日伪统治区的传播:以吉林市为例第39-42页
        4.2.1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市的传播环境第39-40页
        4.2.2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市的传播主体第40-42页
            4.2.2.1 主要力量——吉林市地下党和中共吉林特支第40-41页
            4.2.2.2 辅助力量——关内各地向吉林派遣的地下工作者第41-42页
        4.2.3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市的传播活动第42页
    4.3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基本评价第44-51页
    5.1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主要特点第44-48页
        5.1.1 传播主体倡导并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第44-45页
        5.1.2 传播活动深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第45-47页
        5.1.3 传播进程与吉林抗战形势密不可分第47-48页
    5.2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历史意义第48-50页
        5.2.1 丰富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的重要内容第48页
        5.2.2 成为吉林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思想武器第48-49页
        5.2.3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吉林革命的指导地位第49-50页
    5.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结论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康德个人主义道德认识论批判
下一篇: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