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内相关论文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3 研究难点 | 第15页 |
1.3.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3.5 研究思路及操作步骤 | 第15-16页 |
1.3.6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6.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3.6.2 访谈法 | 第16页 |
1.3.6.3 内容分析法 | 第16-17页 |
1.3.6.4 评价研究法 | 第17页 |
1.3.6.5 案例分析法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微课概述 | 第18页 |
2.1.2 视频元素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符号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多媒体画面语构学 | 第20页 |
2.2.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第20-21页 |
2.2.4 视听心理学 | 第21-22页 |
3 视频元素评价量规的建构 | 第22-36页 |
3.1 视频元素评价量规的制定及修改过程 | 第22-32页 |
3.1.1 一级评价项目的拟定 | 第22-23页 |
3.1.2 二级评价项目的拟定 | 第23-25页 |
3.1.3 三级评价项目的拟定及评价指标描述 | 第25-32页 |
3.1.3.1 关于视觉元素部分的三级评价项目拟定过程 | 第25-30页 |
3.1.3.2 关于听觉元素部分的三级评价项目拟定过程 | 第30-31页 |
3.1.3.3 关于视听觉元素部分的三级评价项目拟定过程 | 第31-32页 |
3.2 视频元素量规的建立 | 第32-36页 |
3.2.1 专家评价 | 第32-33页 |
3.2.2 权重值的确定 | 第33页 |
3.2.3 视频元素评价量规表的试用 | 第33-36页 |
4 评价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4.1 评价对象的选取及理由 | 第36页 |
4.2 评价对象的选取过程 | 第36页 |
4.3 评价过程 | 第36-37页 |
4.4 评价结果 | 第37-39页 |
4.4.1 信度分析 | 第37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4.5 评价结果总结 | 第39-40页 |
5 视频元素在微课中的运用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 第40-46页 |
5.1 视觉方面的问题 | 第40-44页 |
5.1.1 文字方面 | 第40-41页 |
5.1.2 图像方面 | 第41-43页 |
5.1.3 色彩方面 | 第43页 |
5.1.4 光影问题 | 第43-44页 |
5.1.5 构图问题 | 第44页 |
5.2 听觉方面的问题 | 第44-45页 |
5.2.1 解说词方面 | 第45页 |
5.2.2 背景音乐方面 | 第45页 |
5.3 视听觉方面 | 第45-46页 |
5.3.1 声画同步方面 | 第45-46页 |
6 视频元素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46-57页 |
6.1 视觉元素的运用策略 | 第46-54页 |
6.1.1 文字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46-48页 |
6.1.2 图像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48-50页 |
6.1.3 色彩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50-53页 |
6.1.4 光影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53页 |
6.1.5 构图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53-54页 |
6.2 听觉元素的运用策略 | 第54-56页 |
6.2.1 解说词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54-55页 |
6.2.2 背景音乐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55-56页 |
6.2.3 音响效果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56页 |
6.3 视听觉元素的运用策略 | 第56-57页 |
6.3.1 声画同步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56页 |
6.3.2 运动画面在微课中运用的策略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1 | 第60-62页 |
附录2 | 第62-65页 |
附录3 | 第65-67页 |
附录4 | 第67-69页 |
附录5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