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滇剧传统剧目的音韵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一)滇剧与传统剧目 | 第11页 |
(二)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2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2页 |
(二)应用价值 | 第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一)云南滇剧音韵的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二)其他剧种音韵的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三)中国古典戏曲音韵的研究状况 | 第18-20页 |
(四)戏曲音韵学的研究状况 | 第20-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韵脚字归纳法 | 第21页 |
(二)数理统计法 | 第21-22页 |
(三)共时和历时比较法 | 第22页 |
五、语料来源 | 第22-23页 |
(一)死材料 | 第22页 |
(二)活材料 | 第22-23页 |
六、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昆明滇剧情况的基本概述 | 第24-29页 |
一、昆明滇剧的历史概况 | 第24-26页 |
(一)滇剧的孕育期 | 第24-25页 |
(二)滇剧的形成期 | 第25页 |
(三)滇剧的发展期 | 第25-26页 |
(四)滇剧的挑战期 | 第26页 |
二、昆明滇剧的语言问题 | 第26-28页 |
(一)昆明方言与滇剧声腔 | 第27页 |
(二)昆明方言地理与滇剧地理 | 第27页 |
(三)昆明方言与滇剧语言 | 第27-28页 |
三、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滇剧音韵的韵例审度 | 第29-46页 |
一、连句押韵 | 第29-32页 |
(一)十字句 | 第29-30页 |
(二)七字句 | 第30-31页 |
(三)杂字句 | 第31-32页 |
二、间句押韵 | 第32-38页 |
(一)首句入韵 | 第32-35页 |
(二)首句出韵 | 第35-38页 |
三、错句押韵 | 第38-43页 |
(一)AB先后押韵 | 第38-41页 |
(二)AB交错押韵 | 第41-43页 |
四、虚词入韵 | 第43-45页 |
五、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滇剧音韵的韵部系统 | 第46-78页 |
一、阴声韵部 | 第46-62页 |
(一)戈何部 | 第46-48页 |
(二)家麻部 | 第48-50页 |
(三)支辞部 | 第50-51页 |
(四)西居部 | 第51-53页 |
(五)皆来部 | 第53-54页 |
(六)遮叶部 | 第54-55页 |
(七)灰微部 | 第55-56页 |
(八)呼模部 | 第56-59页 |
(九)萧豪部 | 第59-60页 |
(十)幽楼部 | 第60-62页 |
二、阳声韵部 | 第62-70页 |
(一)东洪部 | 第62-64页 |
(二)江阳部 | 第64-66页 |
(三)庚真部 | 第66-68页 |
(四)先山部 | 第68-70页 |
三、异部相押 | 第70-76页 |
(一)阴声韵部的异部相押 | 第70-73页 |
(二)阳声韵部的异部相押 | 第73-76页 |
四、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滇剧音韵的横纵考查 | 第78-86页 |
一、与洛阳曲剧传统剧目韵部系统的比较 | 第78-81页 |
(一)阴声韵部 | 第78-80页 |
(二)阳声韵部 | 第80-81页 |
二、与《中原音韵》、《韵略易通》的比较 | 第81-85页 |
(一)与《中原音韵》的比较 | 第82-83页 |
(二)与兰茂本《韵略易通》的比较 | 第83-84页 |
(三)与本悟本《韵略易通》的比较 | 第84-85页 |
三、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滇剧字调与乐调的关系 | 第86-96页 |
一、滇剧唱腔中的单字调 | 第86-90页 |
(一)阴平 | 第87-88页 |
(二)阳平 | 第88-89页 |
(三)上声 | 第89页 |
(四)去声 | 第89-90页 |
二、滇剧唱腔中的前后字调 | 第90-95页 |
(一)阴平+其他调类 | 第91-92页 |
(二)阳平+其他调类 | 第92页 |
(三)上声+其他调类 | 第92-93页 |
(四)去声+其他调类 | 第93-95页 |
三、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9页 |
一、总体的结论 | 第96-97页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97-98页 |
(一)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97页 |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97-98页 |
三、研究的展望 | 第98-99页 |
(一)昆明滇剧的语言发展问题 | 第98页 |
(二)昆明滇剧发展的困境与建议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A] | 第102-130页 |
表一 | 第103-104页 |
表二 | 第104-105页 |
表三 | 第105-106页 |
表四 | 第106-107页 |
表五 | 第107-108页 |
表六 | 第108-109页 |
表七 | 第109-110页 |
表八 | 第110-111页 |
表九 | 第111-112页 |
表十 | 第112-113页 |
表十一 | 第113-114页 |
表十二 | 第114-115页 |
表十三 | 第115-116页 |
表十四 | 第116-117页 |
表十五 | 第117-118页 |
表十六 | 第118-119页 |
表十七 | 第119-120页 |
表十八 | 第120-121页 |
表十九 | 第121-122页 |
表二十 | 第122-123页 |
表二十一 | 第123-124页 |
表二十二 | 第124-125页 |
表二十三 | 第125-126页 |
表二十四 | 第126-127页 |
表二十五 | 第127-128页 |
表二十六 | 第128-130页 |
[附录B] | 第130-132页 |
(一)本文所用的115出滇剧传统剧目的名称 | 第130-131页 |
(二)本文所用的25出洛阳曲剧传统剧目的名称 | 第131-13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