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基本思路及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3.1.1 基本思路 | 第12页 |
1.3.1.2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0页 |
2.1 农场金融市场理论 | 第14-15页 |
2.1.1 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含义 | 第14-15页 |
2.2 市场拓展理论 | 第15-20页 |
2.2.1 市场拓展的含义 | 第15页 |
2.2.2 市场拓展的“五大典型战略” | 第15-17页 |
2.2.3 市场拓展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第3章 江西农村金融市场分析 | 第20-32页 |
3.1 江西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分析 | 第20-21页 |
3.1.1 个人金融需求 | 第20页 |
3.1.2 企业金融需求 | 第20-21页 |
3.1.3 城镇化建设需求 | 第21页 |
3.2 江西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分析 | 第21-23页 |
3.2.1 正规金融机构 | 第21-22页 |
3.2.2 非正规金融机构 | 第22页 |
3.2.3 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关系 | 第22-23页 |
3.3 江西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供求失衡状态 | 第23-26页 |
3.3.1 金融创新不足 | 第23页 |
3.3.2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 第23-24页 |
3.3.3 农业保险保护伞作用亟待加强 | 第24页 |
3.3.4 合作金融融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 第24-25页 |
3.3.5 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 | 第25页 |
3.3.6 非正规金融亟待规范 | 第25-26页 |
3.4 江西农村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分析 | 第26页 |
3.4.1 江西农村金融市场参与主体 | 第26页 |
3.4.2 国有大型银行应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 | 第26页 |
3.5 国有大型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模式分析 | 第26-32页 |
3.5.1 物理网点渗透模式 | 第27-28页 |
3.5.2 自助网点渗透模式 | 第28页 |
3.5.3 助农取款点渗透模式 | 第28-29页 |
3.5.4 银银合作模式 | 第29页 |
3.5.5 银商合作模式 | 第29-31页 |
3.5.6 产业链营销渗透模式 | 第31-32页 |
第4章 G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第32-41页 |
4.1 G 银行简介 | 第32页 |
4.2 G 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展及原因 | 第32-36页 |
4.2.1 G 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 | 第32-35页 |
4.2.2 G 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展 | 第35-36页 |
4.3 G 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6-41页 |
4.3.1 G 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4.3.2 G 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 第38-41页 |
第5章 G 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策略分析 | 第41-48页 |
5.1 江西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形势分析 | 第41-43页 |
5.2 G 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 SWOT 分析 | 第43-46页 |
5.2.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第43页 |
5.2.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第43-44页 |
5.2.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第44-45页 |
5.2.4 威胁(Threats)分析 | 第45页 |
5.2.5 SWOT 分析图表 | 第45-46页 |
5.3 G 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策略选择 | 第46-48页 |
第6章 G 银行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对策 | 第48-53页 |
6.1 创新市场进入模式 | 第48-50页 |
6.2 创新涉农产品 | 第50-51页 |
6.3 完善农村客户服务体系 | 第51-5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7.1 结论 | 第53页 |
7.2 不足及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