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30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0-44页 |
2.1 问卷设计 | 第30-31页 |
2.2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1-40页 |
2.3 大学生社会网络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40页 |
2.4 确定正式问卷 | 第40-41页 |
2.5 数据收集 | 第41-44页 |
3 数据分析 | 第44-70页 |
3.1 个案班级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基本特征 | 第44-45页 |
3.2 大学生班级组织公民行为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45-47页 |
3.3 大学生班级社会网络数据分析 | 第47-55页 |
3.4 大学生人口学统计学变量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55-59页 |
3.5 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班级社会网络程度中心性的影响分析 | 第59-63页 |
3.6 班级社会网络程度中心性与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验证 | 第63-69页 |
3.7 假设验证与模型修正 | 第69-70页 |
4 研究结论 | 第70-76页 |
4.1 课业咨询网络与情感网络是班级非正式网络的主要构成,不可或缺 | 第70-71页 |
4.2 课业咨询网络较情感网络更为密集,二者中心存在显著正相关 | 第71页 |
4.3 学习成绩对课业咨询网络程度中心性产生显著影响,学生干部经历显著影响着组织公民行为的发生 | 第71-73页 |
4.4 课业咨询网络程度中心性对同学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正向影响最为显著,社会层面影响最弱 | 第73-74页 |
4.5 情感网络程度中心性对社会层面组织公民行为正向影响最为显著,同学层面和班级层面影响较弱 | 第74-76页 |
5 建议 | 第76-80页 |
5.1 发挥班级组织正式群体的作用,同时要关注非正式网络 | 第76-77页 |
5.2 自主组建学习共同体,提升成员的学习交流核心地位 | 第77页 |
5.3 自觉建立情感共同体,提高成员的情感交流核心地位 | 第77-78页 |
5.4 发挥“明星”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关注班级的“边缘人” | 第78-79页 |
5.5 强化公民意识,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 | 第79-80页 |
6 研究反思 | 第80-82页 |
6.1 研究贡献 | 第80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录1 | 第90-92页 |
附录2 | 第92-94页 |
附录3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