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关系概述 | 第17-23页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7-18页 |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 第18页 |
2.2 中学校园文化 | 第18-21页 |
2.2.1 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2 中学校园文化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3 中学校园文化的功能 | 第20-21页 |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 第21-23页 |
2.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 第21-22页 |
2.3.2 中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培育的载体 | 第22页 |
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根本目标一致 | 第22-23页 |
第3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23-27页 |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3.1.1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 第23页 |
3.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3.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24页 |
3.1.4 中学生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 第24-25页 |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25-27页 |
3.2.1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 第25页 |
3.2.2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第25-26页 |
3.2.3 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第26-27页 |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基于信阳市部分中学为例 | 第27-43页 |
4.1 问卷调查 | 第27-31页 |
4.1.1 问卷调查的内容简介 | 第27页 |
4.1.2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27-31页 |
4.2 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4.2.1 校园精神文化积极向上但主题不够鲜明 | 第31-33页 |
4.2.2 校园物质文化逐步完善但缺乏人文情怀 | 第33-34页 |
4.2.3 校园网络文化日趋多样但缺乏有效管控 | 第34-35页 |
4.2.4 校园制度文化逐渐规范但衔接融合不足 | 第35-36页 |
4.2.5 校园行为文化日益丰富但实际效果不佳 | 第36-39页 |
4.3 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4.3.1 学校、教师、学生缺乏思想重视 | 第39-40页 |
4.3.2 网络、手机、社会思潮影响严重 | 第40-41页 |
4.3.3 校园物质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 第41-42页 |
4.3.4 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形式创新 | 第42页 |
4.3.5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 第42-43页 |
第5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新体系 | 第43-53页 |
5.1 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核心”,占据思想引领新高地 | 第43-44页 |
5.1.1 强化“思想引导” | 第43-44页 |
5.1.2 促进“情感认同” | 第44页 |
5.2 把握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阵地”,拓宽育人主渠道 | 第44-47页 |
5.2.1 突出“课堂教学” | 第45-46页 |
5.2.2 开展“课外实践” | 第46-47页 |
5.3 抓住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主体”,营造中学校园好环境 | 第47-49页 |
5.3.1 配备“管理队伍” | 第47页 |
5.3.2 打造“教师队伍” | 第47-48页 |
5.3.3 培养“学生队伍” | 第48-49页 |
5.4 用好宣传、景观、网络以及制度“四载体”,促进核心价值入人心. | 第49-53页 |
5.4.1 强化“宣传引导” | 第49页 |
5.4.2 注重“景观建设” | 第49-50页 |
5.4.3 加强“网络监管” | 第50-51页 |
5.4.4 建立“制度保障”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