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 第13页 |
·论文内容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语篇连贯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 | 第15-21页 |
·语篇的连贯 | 第15页 |
·语篇连贯的手段 | 第15-18页 |
·语法衔接 | 第15-17页 |
·词汇衔接 | 第17-18页 |
·英语写作教学理论 | 第18-19页 |
·语篇连贯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高中英语写作与语篇的连贯 | 第21-26页 |
·高中英语写作的学习要求 | 第21页 |
·高中英语语篇写作的连贯 | 第21-23页 |
·句子内部的连贯 | 第22页 |
·段落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 | 第22-23页 |
·短文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贯 | 第23页 |
·学生英语作文中存在不连贯问题及其原因 | 第23-26页 |
第四章 写作教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实验目的和总体设计 | 第26页 |
·实验假设 | 第26页 |
·实验对象 | 第26页 |
·数据收集 | 第26-28页 |
·问卷调查 | 第27页 |
·实验测试 | 第27-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第五章 提高高中写作连贯性的教学 | 第30-45页 |
·"写作前"输入阶段 | 第30-32页 |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 | 第30-32页 |
·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 | 第32页 |
·"写作中"阶段 | 第32-42页 |
·练习的设计 | 第33-36页 |
·主题的深化 | 第36-42页 |
·"写作后"巩固阶段 | 第42-45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调查问卷前、后测分析 | 第45-48页 |
·测试卷前、后测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实验班和对照班"写作成绩"前测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实验班和对照班"写作成绩"后测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实验班"写作成绩"前、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51-5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5-58页 |
·研究结果及意义 | 第55页 |
·实验的启示及教学建议 | 第55-56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6-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附录一 | 第58-60页 |
附录二 | 第60-61页 |
附录三 | 第61-62页 |
附录四 | 第62-63页 |
附录五 | 第63-64页 |
附录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