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Table of Contents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4-3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2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三、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简要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25-30页 |
一、研究生教育 | 第25-26页 |
二、中外合作办学 | 第26-27页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第27-29页 |
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其要素分析 | 第29-30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30-3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3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 第33-44页 |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概述 | 第33-36页 |
一、区域分布 | 第33-35页 |
二、办学情况 | 第35-36页 |
三、专业或课程设置分布 | 第36页 |
第二节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36-37页 |
一、嫁接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36-37页 |
二、本土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37页 |
三、移植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37页 |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7-44页 |
一、办学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二、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四、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五、办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 第44-60页 |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 | 第44-45页 |
一、融合型模式 | 第44页 |
二、嫁接型模式 | 第44-45页 |
三、松散型模式 | 第45页 |
第二节 宁波诺丁汉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 第45-49页 |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 第45页 |
二、宁波诺丁汉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 第45-49页 |
第三节 中欧法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 第49-60页 |
一、学校的创办及基本情况 | 第49-50页 |
二、办学特色 | 第50-51页 |
三、中欧法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 第51-60页 |
第四章 泰国跨国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 第60-70页 |
第一节 泰国跨国高等教育概述 | 第60-64页 |
一、泰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背景 | 第60-61页 |
二、泰国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 第61-62页 |
三、泰国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策略 | 第62-64页 |
第二节 泰国跨国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 第64-66页 |
一、培养目标 | 第64页 |
二、入学方式 | 第64-65页 |
三、培养方式 | 第65-66页 |
四、考核评价 | 第66页 |
第三节 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 第66-70页 |
一、改革入学形式 | 第67页 |
二、调整培养年限 | 第67-68页 |
三、重视外语教学 | 第68页 |
四、引进国际课程 | 第68-69页 |
五、鼓励人才引进与输出 | 第69-70页 |
第五章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第70-76页 |
第一节 转变观念,提高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 第70-72页 |
一、转变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片面认识 | 第70-71页 |
二、树立应用型教育观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制度创新,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 第72-74页 |
一、完善学分制度,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 第72-73页 |
二、健全教师选聘、培养制度,建立高水平、国际化教师队伍 | 第73-74页 |
第三节 政策支持,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 第74-76页 |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 第74页 |
二、政府支持与宏观调控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后记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