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 关于民间游戏的研究 | 第12-17页 |
(二) 关于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方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4页 |
(一) 游戏 | 第19-23页 |
(二) 民间游戏 | 第23-24页 |
四、理论基础——文化生态学 | 第24-26页 |
(一) 文化生态学的内涵 | 第24-26页 |
(二) 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第26页 |
五、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6-27页 |
六、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27-29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1章 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概述 | 第29-41页 |
一、广西客家的概况 | 第29-30页 |
(一) 广西客家源流 | 第29页 |
(二) 广西客家的分布 | 第29-30页 |
二、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的类型 | 第30-35页 |
(一) 木楞(亦称“捉木”) | 第30-31页 |
(二) 摸盲鸡(亦可叫收蒙鸡) | 第31页 |
(三) 点太阳 | 第31页 |
(四) 捉迷藏 | 第31-32页 |
(五) 踢山羊 | 第32页 |
(六) 死活爬拉背 | 第32页 |
(七) 编花篮 | 第32-33页 |
(八) 坐轿 | 第33页 |
(九) 猜手指 | 第33页 |
(十) 跳房子 | 第33-34页 |
(十一) 拍纸板 | 第34页 |
(十二) 拍泥巴 | 第34-35页 |
三、广西客家传统民间游戏的玩具 | 第35-37页 |
(一) 禾秆箫 | 第35页 |
(二) 禾秆夹 | 第35页 |
(三) 竹蜻蜒 | 第35页 |
(四) 毽子 | 第35-36页 |
(五) 弹弓 | 第36页 |
(六) 噼啪筒 | 第36-37页 |
四、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主要特点 | 第37-41页 |
(一) 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的民族性和继承性 | 第37页 |
(二) 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的变迁性与稳定性 | 第37-38页 |
(三) 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的社会性与群众性 | 第38页 |
(四) 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 第38-39页 |
(五) 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的的地方性与局限性 | 第39-41页 |
第2章 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的文化生态系统 | 第41-64页 |
一、广西博白儿童民间游戏的文化生态系统 | 第41-48页 |
(一) 广西博白儿童民间游戏的自然环境 | 第42-43页 |
(二) 广西博白儿童民间游戏的社会环境 | 第43-48页 |
二、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分布的特点——广西博白为例 | 第48-50页 |
三、广西博白儿童民间游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变化 | 第50-57页 |
(一) 游戏空间:从现实的走向虚拟的、从室外的走向室内的 | 第50-52页 |
(二) 游戏内容及时间:从自由到受限 | 第52-54页 |
(三) 游戏材料:从自然取材到成品 | 第54-55页 |
(四) 游戏伙伴:群体到个人,熟悉到陌生 | 第55-56页 |
(五) 游戏的参与:从人与人到人与机器,直接体验到间接体验 | 第56-57页 |
四、广西博白儿童民间游戏文化生态系统变化对儿童民间游戏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一) 对游戏主体的影响 | 第57页 |
(二) 对游戏环境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三) 对游戏材料的影响 | 第58页 |
五、广西博白儿童民间游戏文化生态系统变化的原因 | 第58-64页 |
(一) 城镇化的进程 | 第58-60页 |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机械化生产 | 第60-62页 |
(三) 客家成人的儿童观、游戏观的改变 | 第62-64页 |
第3章 广西博白儿童民间游戏的保护与传承 | 第64-72页 |
一、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的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 第64-65页 |
(一) 客家儿童民间游戏是客家儿童早期文化适应的根本途径 | 第64-65页 |
(二) 客家民间游戏是客家儿童民族心理认同的需要 | 第65页 |
二、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的保护与传承的原则 | 第65-68页 |
(一) 尊重儿童的游戏时间、空间 | 第66页 |
(二) 尊重民间游戏的母体文化 | 第66-67页 |
(三) 辩证的看待儿童民间游戏 | 第67-68页 |
三、广西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的保护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 | 第68-72页 |
(一) 儿童:传承的主体 | 第68-69页 |
(二) 家庭:传承的基础 | 第69-70页 |
(三) 社区:传承的辅助器 | 第70-71页 |
(四) 学校:传承的主导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注释 | 第73-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5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与参与的课题 | 第85-86页 |
后记 | 第86-87页 |